河南開封墻體廣告 4月19日電 中科院
重慶研究院與中科院空間應用基地近來一起研制成功中國首臺空間3D打印機,并于日前在法國波爾多完結了拋物線失重飛翔試驗,其可打印最大零部件尺度超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3月26日運至國際空間站的升級版3D打印機打印尺度。
記者在中科院
重慶研究院看到,一臺保險箱巨細的3D打印機,打印出不一樣類型的零部件,包含扳手、螺帽、連接桿等。無論如何歪斜,這臺空間3D打印機都能正常作業。
中科院
重慶研究院智能制造技能研究所副所長、3D打印技能研究基地主任段宣明介紹,經過兩年盡力,該院與空間應用基地研發出中國首臺空間3D打印 機,可打印最大零部件尺度到達200×130mm,該尺度是NASA首臺空間在軌打印機打印尺度的2倍以上,并超越本年3月26日NASA運至國際空間站 的升級版3D打印機打印尺度。“咱們在法國波爾多完結了拋物線失重飛翔試驗,經過93次失重測驗,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3D打印配備的關鍵技能與技術,完結 了塑料和復合材料2種材料以及失重、超重和正常重力3類技術參數的4種模型的微重力打印,獲得了微重力環境對3D打印技術參數影響的試驗數據,為中國 2020年完結空間站締造及后期運營奠定了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