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清鎮墻體廣告 牛欄江干流全長423公里,發源于
云南省
昆明市老爺山。其落差高達1660米,流經之地峽高谷深,江流迂回。
關于江名的由來,一種較可信的說法是,在牛欄江與金沙江交匯處,有自然巨石顯露水面,外形似牛,橫臥江心,有一牛攔江之意。
在名為迎江的中央,牛欄江進入
貴州境內,成為威寧、會澤、魯甸、昭陽四縣區的行政界河。
牛欄江在
貴州省境內的長度只要79公里,蜿蜒流經四個
鄉鎮,落差375米。但兩岸山峰到河面,最高達1000多米。均勻深度600米的牛欄 江峽谷,呈現出一個奇特的現象——下部為“V”型、中部方形、上部呈倒“八字形”。這種現象惹起科學家的關注,牛欄江峽谷也因而被譽為“最神奇的東方峽 谷”。
開篇語
絕壁聳萬仞,長波射千里。
貴州高原上,這樣的鏡像,構成了生態和生存環境的重要元素。
今年1月5日,在
重慶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經濟帶開展定了方向與基調:“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維護,不搞大開發。”地處長江上游的
貴州,作為長江的生態屏障,位置無足輕重。
其實,
貴州何止是長江流域的生態屏障,關于珠江流域,
貴州同樣也是生態守護者。
不過,截止到2015年底,
貴州省尚有493萬
鄉村貧窮人口。作為全國貧窮人口最多、貧窮面積最大、貧窮水平最深的省,十三五期間,
貴州如何確保493萬貧窮人口全部脫貧?開展與生態如何堅持均衡?這些問題,都成了我們的關切所在。
選擇《
貴州江河行》為題,用腳步踏尋,以眼睛捕捉,在牛欄江、烏江、
赤水河、南盤江、北盤江、清水江、都柳江、紅水河之間,撫摸歲月的痕跡,慨嘆山頂的懸崖人家,以及,一簞食一瓢飲的不易。江河行的步履中,采訪到的內容,遠超我們的想象。
今天的每一分耕種,都在孕育明天的希望。今年6月,“黃金水道”烏江,將根本完成全程通航;瞻望十三五期間,我省鼎力推進南北盤江—紅水河、都柳江、清水江通航設備建立,構成通江達海的水運出省通道。同時,筑牢“兩江”上游生態屏障,落實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這一路走來,將來
貴州的相貌漸次明晰。滾滾逝水,奔騰不息,山水激蕩處,驚濤拍岸!
今天,我們選取有著“最神奇的東方峽谷”之稱的牛欄江作為開篇,開啟我們的“
貴州江河之旅”。
■本報記者 田堅 黃黔華
■家在牛欄江
江岸人家的“
仙桃”生活
農民劉朝樹的家,在玉龍鎮營寨村。站在他家門口,能看到撥開兩岸高山、奔騰而來的牛欄江,但要走到江邊,他需求繞行大約10多公里。
其實,所謂“走到江邊”,只是抵達臨近江水的懸崖,并不能真正公開到江邊。
劉朝樹和大多數村民一樣,到“江邊”的時間、動機都分歧——每年6月,去采摘成熟的仙人掌果實。
牛欄江河谷十分枯燥,年均勻降雨約500毫米,夏天最高氣溫有40多度。
干熱的氣候,加上兩岸貧瘠的土層,招致很多植物無法生長。
李正軍,是一位在基層多年的林業工作者,每年都要往牛欄江邊跑很屢次,去看種下的樹苗。據稱,在這里,營養缽移植的一年生松樹,若要三年后長到50厘米高,破費的本錢大約是其他地域的近十倍。
即便如此,每年種下的樹苗仍有大半會被干死,需經無數次補植,才干構成一小片稠密的樹林。在土壤條件好得多的牛欄江臺原上,30多年前飛播的松樹林,如今的均勻高度也只要10米。
但耐旱、耐瘠薄的仙人掌,在這里找到了合適的環境,處于瘋長狀態。它金黃色的果實,在當地被稱為“
仙桃”,采摘后送到市場上,當作水果銷售。
“看似枯死的仙人掌,挖起來丟在地上,沒幾天就會發出新芽,很快長出新的植株。”劉朝樹說,牛欄江邊的仙人掌,就以這樣的方式,快速繁衍。
這種生命力頑強的植物,在牛欄江邊,又被村民稱為“落地生根”。一片巴掌大小的仙人掌,三年左右,就能長到一人多高。
在牛欄江邊的玉龍鎮農貿市場上,每年“
仙桃”成熟的時節,按個頭大小,每個批發的價錢為0.3元至0.5元。而在百公里外的
六盤水市區,這種稀罕的果子,能賣到2元一個。
■應戰牛欄江
懸崖絕壁上耕種將來
林業干部李正軍說:“傳統的耕種形式,可能會招致牛欄江生態環境逆向演替。”
作為林業干部,李正軍和他的指導肖勝,對年復一年的開墾種地,滿是憂慮。“傳統的耕種形式,可能會招致牛欄江生態環境逆向演替。”他說,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大量表層土被雨水沖走,土地越來越瘠薄,而牛欄江水含沙量有增無減。
戰爭村30多歲的張廣蘭,與村里的幾十戶人家,在坡改梯后,沒有繼續種玉米,而是學著種蔬菜。
4月初,正是牛欄江邊小青瓜上市的時節。張廣蘭每天清晨6點過,就要來到江邊的地頭,采摘小青瓜,然后以每斤2元的價錢,賣給蔬菜販子。
小青瓜采摘要持續近兩個月。張廣蘭家的1.3畝地,每天能摘200多斤瓜。而不等小青瓜采收完,她家的茄子又要上市,接下來還要種大蒜、小蔥。當然,除了蔬菜,張廣蘭也沒有放棄仙人掌。她家在條件更差的坡地上,種了300多叢仙人掌,如今也在開花、結果。
不過,在牛欄江邊,多數人的生活與幻想,依然被缺水和土地瘠薄限制了。玉龍鎮上游的斗古鎮,三年前,鎮政府干部、職工和村民們,在牛欄江邊的中關村岔河組修建了一個提灌站,把牛欄江主流耐書河河水抽到山上,以協助
大眾完成產業構造調整。
但是,分為四級的提水工程,從垂直落差600多米的小河里,把水提升到牛欄江峽谷的臺原上,每噸的本錢高達12元。因而,即使是缺水嚴重的鎮政府所在地,2000多人的用水,也只能從更遠處的高山上引來,且限時供水。
這兩年,牛欄江流域大面積種植核桃、蘋果。其中,僅海拉鎮今年種植的蘋果面積就超越8000畝;而玉龍鎮已有核桃4萬多畝。決策者的思索是,經過開展經果林增加農民收入,逐漸引導農民改動傳統農耕方式,進而到達維護和修復生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