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突出教育優先開展戰略,盤繞素質教育,積極變革創新,鼎力促進教育公平,進步教育質量,全市教育事業呈現出蓬勃開展的新相貌。教育根底設備的完善、教育教學變革的深化、根底教育程度的提升、教員隊伍建立的增強、教育民生項目的積極推進,使全市教育事業亮點紛呈。
統籌推進各類教育諧和開展
優秀的師資隊伍,良好的教學質量,完善的校園設備,加上漸趨科學標準的校車運營機制,使喀旗乃林鎮中心學校釋放出了強大的吸收力,不只讓百余名外出務工人員的子女返鄉上學,還吸收了周邊地域不少孩子前來就讀。“有校車、食堂,教師講得又好,還有什么必要把孩子帶到外地去讀書呢!”一名家長快樂地說。
近年來,我市經過補齊短板、統籌推進,推進了各類教育安康諧和開展,構成了具有
赤峰特征的優質特征教育。
學前教育開展效果顯著。“十二五”期間,全市新建、改擴建公辦園226所,新增民辦園178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91%,累計創立自治區示范園12所。
義務教育促平衡。我市初次實行了初中教育質量監測,校長和教員輪崗交流工作穩步推進,義務教育穩固率達93.4%,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2%。
高中教育質量普遍進步。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0.11%,高考本科升學率穩步提升,考入北大清華等名牌大學人數創歷史最好程度。
職業教育獲得打破性停頓。全市職業學校與300多家企業樹立協作關系,與200多家用人單位樹立長期用人關系,穩定提供就業崗位4000多個。全市中職學校招生創歷史最好程度。
民族教育優先重點開展。深化施行民族教育開展程度提升工程,全市蒙古族人口集聚區蒙語授課學前教育、
鄉鎮政府所在地雙語教學義務教育、旗縣區政府所在地雙語教學高中教育根本提高。
變革創新育人程度不時提升
在林西縣實驗小學,由“百內質數”編成的運動兒歌配以小學生一同跳動的局面,讓人感遭到學生在課業之余興趣十足的“樂學”狀態。學校教員張國慧深有感觸地說:“隨著教學變革的深化和推開,如今縣城的學生也能夠經過
現代化教學方式輕松學習、快樂生長。”相似這樣的靈敏教學辦法在我市校園常常見到。這主要得益于我市“以教學方式轉變帶動整體課程變革施行”的課程變革推進戰略,該戰略極大地打破了課堂教學變革瓶頸,加快了教與學方式的本質性轉變,推進了“自主高效課堂”的創立。
日前,翁旗烏敦套海中學初一年級劉天浩取得了學校組織的“愛國、愛校、愛家”演講競賽一等獎。
他坦言,經過競賽,本人對愛國主義肉體、社會義務感和家庭觀念有了更深的認識,對本人的思想也是一次難得的進步。
我市一直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把愛國主義教育和加強學生社會義務感、創新肉體、理論才能貫串到教育全過程,育人程度顯著提升。
翁旗烏丹鎮長汗布村小學2015年停止了“十個全掩蓋”工程的校舍平安改造。該校擔任同志引見說,校舍建立和平安改造項目讓這個
鄉村小學有了質的飛躍。
“十二五”時期,我市教育民生得到了顯著改善。各級財政教育投入保證才能顯著加強,先后施行了一系列嚴重建立項目,建立資金投入到達87.97億元,新建、改造校舍386.16萬平方米。投入設備設備及圖書置辦資金7.09億元,使全市辦學條件發作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教育公平進程明顯加快。在資金投入、師資分配、政策優惠等方面,我市堅持向
鄉村牧區和偏僻貧窮地域學校傾斜,推進城鄉教育開展趨于平衡。健全完善
鄉村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殘疾兒童少年入學保證和關愛體系,全面落實了各項免補政策。市人民教育基金會的成立,在全市初步樹立起了從學前到高中階段全掩蓋的贊助體系。
2015年,我市在做好教育各項根底工作的同時,緊緊抓住民生工程和教育贊助兩條主線,鼎力推進教育民生項目惠民、利民。在“十個全掩蓋”工程中,投資1.4億元用于140所項目校開工建立,完成項目校137所,建立校舍6.3萬平方米。在“全面改薄”工程中,投資7.7億元建立校舍19.2萬平方米。我市還落實其他資金3.52億元,用于贊助家庭經濟艱難大學生,共有3.8萬人次從中受益。當年,市人民教育基金會募集社會資金近80萬元,贊助學生5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