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鄭州墻體廣告】一個破舊的工具包、一把老式打氣筒,再加上一張寫著“免費使用”的簡易提示牌,這個設立在電廠路鋁業公司家屬院2號院的“愛心服務站”已經走過了3個年頭。
誰建的?為什么而建?這件事要從一位年逾八旬的善良父親說起……
風雨無阻,殘疾兒擺了3年“愛心攤兒”
簡陋的服務站設在家屬院中一棟樓前。裝滿修車工具的皮包、氣筒和提示牌一字排開,拴著鐵絲懸掛在墻面上,攤主就坐在不遠處的一張小凳子上。
他叫張東凱,今年42歲。由于兒時患乙型腦炎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他不僅不會說話,就連肢體行動也非常困難。然而,當每次看到有鄰居推著自行車走近自己時,他卻總會站起身走到墻邊慢慢抬起右手,異常吃力地將墻上的氣筒取下來遞過去。
“啊……咿……”取下氣筒,張東凱總會張大嘴大喊幾句,雖說一個字沒說出來,但大家都能明白他的意思并微笑著點頭向他表達謝意。
就是這件看似簡簡單單的小事兒,張東凱已堅持了3年多時間。
“6個月大的時候得了乙型腦炎,因為當時條件差沒能及時治好,最終落下了一級殘疾。到現在,他所有生活還需要俺兩口照顧。”張東凱父親名叫張英敏,今年已經81歲的他每每提起兒子,心中仍帶著些許愧疚。
張英敏家的3個孩子全是男孩,張東凱年齡最小。如今,除了這個生活無法自理的兒子外,另外倆孩子全在鋁廠上班。
“雖是小事,兒子卻對社會有了一點貢獻”
2005年,了解到家庭情況的社區工作人員主動上門為張東凱辦理了低保。但這件事,卻讓張英敏心里很不是滋味兒。
“啥事也做不了,每月還拿這些補貼,心里真的不踏實。”經過一番考慮,張英敏在2007年的時候主動找到社區工作人員,幫兒子取消了這份低保金。
最后,張英敏同意了兒子吃低保的事,但他心里的那股難受勁兒卻更加強烈了。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張英敏想出了一個辦法。2010年的一天,他先趕到市場購買了一把氣筒和一大包修車工具,然后找來一塊小木板貼上白紙,工工整整地用毛筆在上面寫了10個大字:“免費用,別亂動,方便大眾。”
第二天,張英敏開始給兒子上起了“培訓課”。“咋給別人遞工具?咋把工具收回到包里?”然而,僅僅是兩個看似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對張東凱來說卻顯得格外困難。由于他左手不能動右手用力也很費勁兒,經過許多天引導和練習之后,最終才勉強學會了這兩個基本動作。
“雖然事情很小,但他卻對社會有了一點貢獻。當然,除此之外,這幾年我發現通過這個小攤兒,他慢慢學會了與人交流,這對他的身體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張英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