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百色墻體廣告 碗兒糕,望文生義,就是用小小陶瓷碗做出來的糕點,它又分為兩種:一種蒸得彭松軟和,糕心開了花的,人們稱其為“碗糕”;一種平碗蒸起油光水滑,晶瑩透亮的,人們喊它“水糕”。兩種都統稱碗糕。
小時分,對
桂林好多風味小吃,我是從走街串巷的小販們的擔子上認識的。
遠遠地,街頭傳來竹筒的敲打聲,“梆,梆逐個梆、梆”。洪亮悅耳,節拍感極強。我曉得,那是賣“梆梆糕”的來了!
隨即,不知是哪家的把爺唱道:“碗兒糕,梆梆敲,又軟和,又小巧,又香甜,又滋味;大人吃了忙生路,把爺吃了還想要。”梆梆糕是我們那時取的名字,其實它就是碗兒糕,也喊瓦兒糕。
這種糕用小小的陶瓷碗裝起,它又分為兩種:一種蒸得彭松軟和,糕心開了花的,人們稱其為“碗糕”;一種平碗蒸起油光水滑,晶瑩透亮的,人們喊它“水糕”。兩種都統稱碗糕。那時是兩分錢一個,或拿來過早,或拿來宵夜,還是蠻爽神的。
桂 林人做碗兒糕的手藝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其主要原料是
桂林本地出產的糯米、粳米和黃糖。將糯米、粳米淘洗,浸泡,再磨成米漿,調上堿拌起糖,放點泡打粉(酵 母),把發酵好的米漿舀到陶瓷小碗里,一個個地碼在蒸籠里蒸,蒸籠上大氣,碗糕出籠,甜香四益,便能夠吃了。那時,我映像最深的是花橋背的那家輔子,擺了 兩張八仙桌,桌上的陶瓷小碗堆得山高,兩個大人在競賽吃碗兒糕,一個吃了30個,一個吃了28個,蠻久都分不出勝負,害得我們緊流口水。
當然,我更喜歡的是,冬天的夜晚,母親下夜班回來,從懷里掏出用荷葉包裏著的梆梆糕,那是從小販的擔子上買的逐個熱熱的,甜甜的,我們吃了睡覺。今天早晨,無意中在樂群菜市發現了久違的碗糕、水糕,只是不見了當年的粗陶瓷小碗。賣糕的是一位中年婦女,“一塊錢一個”她說。
我欲想到,小時的兩分,如今的一元,整整100倍!不知道滋味如何,還尋得回從前的覺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