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賀州
墻體廣告 長期高強度勞動,肉體高度集中,三餐以至不能準時吃……這是很多護士的工作常態。面對日積月累的門診量與工作負荷,這些“白衣天使”們正接受著身心雙重壓力。
又到一年國際護士節,這一群體再次遭到社會關注。如何應對護理人才短缺問題?怎樣進步護士的職業幸福感?拿什么留住
醫院里的“南丁格爾”?這些問題又一次惹起人們考慮。
長期高負荷運轉 “白衣天使”身心接受重壓
點擊進入下一頁
材料圖
“每天我們的
手機都是24小時開機,要隨時待命,以防病人有突發狀況呈現。”來自首都醫科大學隸屬北京
朝陽醫院的張春艷向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這樣描繪本人的工作狀態。
張春艷目前是呼吸危重癥監護治療病房的護士長,從2003年畢業到如今,她曾經在ICU病房工作了13年之久。由于科室內全是危重病人,張春艷要時時辰 刻堅持肉體高度集中,吃午飯也要以最快速度完成,即使是下班回家,心機也還是放在病人身上,清晨兩三點趕回
醫院工作關于她來說是常事。
記者理解到,接受快節拍、高強度的工作簡直是一切三甲
醫院護士的生活常態,這也讓不少護士的身體安康遭到了影響。
“每天的工作時間都是全程站立,經常超越8個小時,我如今曾經患上了比擬嚴重的靜脈曲張。”北京大學人民
醫院的男護士尚勝軍參與工作只要3年時間,但是高負荷的工作讓他這個身高1米83的小伙也子也感到費勁。
點擊進入下一頁
長時間的站立工作讓尚勝軍患上了職業病——腿部靜脈曲張。 張尼 攝
尚勝軍說,由于病人多,為了能給更多患者效勞,加班簡直成了家常便飯,如今他每天都會衣著治療靜脈曲張的彈力襪上崗,以緩解病癥。
在北京某三甲
醫院外科病房工作的護士李莉則表示,一方面是工作很辛勞,另一方面由于如今醫患關系的緣故,“我們平常的肉體壓力也很大。”
在李莉從事護理工作的7年時間里,目擊過不少醫患矛盾,而談及近期頻繁發作的傷醫事情,她通知記者,本人總覺得工作缺乏一些平安感。
三甲
醫院護理人才流失問題突出
點擊進入下一頁
材料圖
據國度衛計委最新發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底,中國注冊護士總數到達324.1萬人,較2010年的205萬人增加了119.1萬人,增長幅度為 58%,年均增速為9%,增幅和年度增速均為歷史新高。每千人口護士數從2010年的1.52進步到2015年的2.36。
不過與局部興旺國度相比,中國的每千人口護士數仍有較大差距。而今年3月發布的《中國
醫療衛惹事業開展報告2015——中國公立
醫院變革與開展專題》成果顯現,由于護理工作高負荷,高風險,壓力大,報酬低,福利待遇差,價值難以表現等要素,護士離任現象較為突出,有經歷的護理人員大量流失。
該報告稱,大樣本調查顯現,中國護士離任率為10.2-11.2%,且有離任意愿的護士高達56.94%。而中新網記者調查理解到,目前,三甲
醫院中的護士離任現象較突出。
“三甲
醫院的病人越來越多,手術越來越復雜,工作量很大,所以活動性也就大。”曾經在北京某專科三甲
醫院工作過9年的邢娜承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三甲
醫院收入相對高,但是由于壓力太大,不少人也找不到歸屬感,所以離任現象很普遍。
2011年時,邢娜放棄了收入較高的三甲
醫院工作,跳槽到海淀區的一家社區
醫院當護士,她通知記者,在其離任之后,同病房的20余名護士里還有4人陸續離任,且多數都曾經轉行了。
“相關于付出來說,護士的整體收入并不高。比起醫生,護士的職業壽命也更短。無法從事一線臨床工作后何去何從是個問題。很多人會選擇中途分開,有的去了 私立
醫院或從事醫藥相關行業,或者痛快轉了行。”在北京某綜合三甲
醫院手術室工作多年的護士李林也向記者證明,相關于一二級
醫院,目前三級
醫院的護士活動 性要大很多,這已成為行業內比擬突出的問題。
拿什么留住
醫院里的“南丁格爾”?
點擊進入下一頁
材料圖
醫學上常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護士在
醫療衛惹事業中發揮著極端重要的作用,但是護理人才的短缺與流失卻是中國
醫療衛生體系中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
近期,國度衛計委宣布,將制定并施行“十三五”護理事業開展規劃綱要,爭取到2020年,全國護士總量到達445萬,較2015年新增護士就業崗位121萬個。每千人口護士數到達3.14人,在基層從事護理工作的護士到達100萬。
“中國護理人才缺口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數量上的絕對缺口,二是構造性不均衡。”北京大學護理學院院長尚少梅承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
尚少梅剖析稱,從全國來看不管是三甲
醫院、還是基層
醫院,隨著
醫療體制變革和開展,效勞需求的不時增加,特別是在大城市的三甲
醫院目前的狀態,護士缺乏的問題相對更突出。
此外,受多種要素影響,很多
醫院都缺乏有足夠臨床經歷的護士,
醫院護理人員的構造中,工作5年以下的護士數量比例較高,這也給臨床護理工作帶來很大的壓力。
“美國也缺護士,但他們的構造和我們不同,其
醫院中,45到55歲的護士占比能到達約30%左右,35到45歲的占比25%,30歲以下護士占比不到15%。”在尚少梅看來,如何處理有經歷的護士短缺問題值得深思。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周子君承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護士短缺是世界性的問題,主要是受這一職業勞動強度大、風險高等要素影響。而在中國,局部護士、醫生分開公立
醫院進入私立
醫院,勢必會對公立
醫療效勞體系產生影響,而增強人才培育、改善工作環境、進步待遇,照舊是處理問題的基本途徑。
“護士這一職業不能開展成只‘拼膂力’。”尚少梅以為,隨著年齡增長,護士有體能衰退的時分,但是其具有的臨床專業技藝、臨床經歷卻非常珍貴。應該給這 樣一批經歷豐厚的人留出可以發揮作用的崗位,延長護士的職業生活。護士長等護理管理崗位不能作為護士職業開展獨一的途徑,應翻開思緒、樹立合理和可持續發 展的護理崗位,并考慮如何樹立健全護理人才的職業開展機制,吸收留下主干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