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墻體廣告 4200多公里漫長的邊境線,占全國總草局面積1/4以上的廣袤牧場,10多萬平方公里地廣人稀的林區,19個邊境口岸……
內蒙古作為祖國的“北大門”,從東到西的區域內類型多樣、經濟社會情況千差萬別。
近年來,
內蒙古自治區
公安機關面對根底單薄、狀況復雜等不利要素,依托邊、牧、農、林、城五大區塊,樹立了具有邊疆民族地域特征、整體支撐聯動的平面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在祖國北疆建起了平安穩定的安全新長城。
量體裁衣,建立多樣的安全形式
“邊境地域人煙稀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滿洲里市
公安局長薄立峰引見,
內蒙古自治區有36萬平方公里與蒙古國、俄羅斯等鄰國交界的邊境管理區,如何有效“固邊”是必需面對的課題。
作為邊境管理的主體,
內蒙古公安機關樹立與蒙古國、俄羅斯等鄰國的跨國警務協作圈,為邊疆的安全提供了宏大的助力。在滿洲里市
公安局,常常能看到用流利的俄語接警的場景。原來,滿洲里與俄羅斯遠東地域邊貿興旺,于是這里就開通了“俄語110”,裝備專職翻譯人員,為入境俄羅斯公民提供便利化效勞。
巴彥淖爾市
公安局特地成立了對蒙聯絡辦公室,與毗連的蒙古國南戈壁省樹立了中蒙警方會晤機制,將過去暫時、零散的協作制度化、常態化,“去年我們協助蒙古國抓獲了12名立功嫌疑人,而蒙古國也輔佐我們在‘獵狐行動’中抓獲過跨境在逃人員。”巴彥淖爾市
公安局長吳鐵城說。
與邊境地域不同的是,
內蒙古的農區治安情況千差萬別。對此,
內蒙古公安機關除了做強社會治安根本力氣,更重在因村施策,推出多元化防控措施。全區共建成
鄉村警務區2291個、警務室2029個,推進了治安防控在
鄉村的陣地前移,“民轉刑”案件大幅減少。在
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鎮,
公安機關把農區家族里的長者、鄰里間的能人、同鄉中的精英發動起來,選聘為治安信息員和矛盾調解員,第一時間把轄區發作的各類矛盾糾葛用親情、友誼、鄉情化解,深受當地農牧民
大眾歡送。
安全建立離不開聯防聯動的守望相助
2015年8月24日,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發作一同家畜被盜案件。
大眾在報警的同時,給
公安機打開傳了一輛涉嫌現場作案的白色
農用車照片,民警隨即經過指揮系統發送了布控信息,指揮調度轄區
大眾留意發現和堵截。很快,在間隔案發地200多公里外的另一個嘎查(行政村),牧民
大眾發現并攔截了立功嫌疑人及車輛,追回了其偷走的60只羊。
這一切是怎樣完成的?這要歸功于已在
內蒙古各牧區推行的“警牧通”的神奇能力。“警牧通”是一款牧區聯防聯網報警系統,“在‘警牧通’上能夠完成一鍵報警,并且上傳現場照片。”
錫林郭勒盟公安局局長王銳引見說,地廣人稀的牧區定位功用在報警中十分重要,“一旦報警,四周最近的牧民和民警就會立刻收到信息,這種一呼百應的效果擴展了聯防聯動的掩蓋面。”
警民聯防,守望相助,才干筑牢安全建立的平面治安防控網。在巴彥淖爾市的牧區,有一位叫寶音德力格爾的“褡褳所長”,十幾年來他背著褡褳為
大眾當“郵遞員”,騎著
摩托車入戶入企展開群防群治工作。在他擔任的1674.6平方公里的義務區內,連續17年可防性案件“零發作”、矛盾糾葛“零上交”,被當地
大眾親切地稱為“賽因察戈答”(“好警察”)。
除了牧區,邊境線上的聯動防控也必不可少。草原上的民警形象地引見如何在地廣人稀的邊境線上守護安全時說,“每個蒙古包都是個哨所,每個牧民都是個哨兵。”在
內蒙古的邊境地域,實行軍警民“聯管、聯防”,推出了“蒙古包哨所”“邊民居邊護邊”等一系列聯勤聯動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