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墻體廣告 晨曦微露,
包頭市昆區阿爾丁街道烏蘭社區溫馨“容顏”再現:一張張居民笑臉照片掛上了墻,一件件身邊好事兒寫滿了“善行義舉榜”,有學雷鋒意愿者忙著幫空巢老人清掃衛生、買日用品,也有早起的居民們翩翩起舞、健身跑步……
“是黨建引領,讓我們這個上世紀90年代建的老舊小區煥發了新生機。”烏蘭社區主任次淑萍直言。
溫馨的一幕,不只在烏蘭社區演出。
近年來,
內蒙古自治區持續推進以“夯實三有、推進一化、網格管理、精密效勞”為主要內容的北疆調和社區建立,社區黨建工作整體推進、全面提升,讓一串串調和音符在社區彈響。
“我們社區黨支部的3名委員都是大學生,自治區、市里每年給撥付20萬元的黨建經費,2009年我們還搬進了420平方米的社區效勞中心,居民們的各類活動室一應俱全……”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鋼鐵路街道辦事處新華園社區的“80后”黨支部書記程小敏稱,目前社區工作展開越來越有保證了!
程小敏口中的“保證”,是我區施行人才、機制、經費等方面的多點多極支撐,提升社區黨建“三有一化”程度的縮影。
“針對自治區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特性,經過配強班子、進步素質、強化鼓勵,樹立起一支牢靠務實的社區工作者隊伍,社區效勞和管理力氣不時增強。”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相關擔任人引見。
截至目前,43.8%的社區書記、主任完成“一肩挑”,96.1%的社區裝備專職副書記,174名大學生擔任社區“兩委”正職。
與此同時,全區社區經費全部歸入財政預算,均勻每個社區每年到達11.8萬元,較上年增長5.2萬元。采取財政投入新建為主,開發商助建為輔,騰退辦公室為補充的方式,著力處理無場所議事問題,全區92.8%的社區活動場所在300平方米以上,較上年增加15%。
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處議事,堅實的保證構建起一座座黨群連心橋。
“我們這棟樓的樓頂漏水,社區能不能給處理一下?”在
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湖西社區,居民燕春在社區黨支部開通的“湖西社區”微信平臺上反映。不多會兒,社區工作人員立即與他聯絡,入戶排查、處理漏水問題。
與湖西社區一樣,近年來,我區不少社區正經過精密化的效勞,打造社區黨建品牌。
回民區阿吉拉沁社區黨支部著力打造“零間隔”效勞品牌,即“溝通零障礙、效勞零盲區、義務零缺位、幫扶零遺漏、政策零折扣”,讓社區黨組織成為居民“零間隔”的陪伴者。
“社區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在日常咨詢的窗口又為忙碌的上班族開通了一條與社區溝通的渠道,完成了溝通零障礙的承諾;社區裝備有8名網格員,將轄區0.43平方公里合理分紅8個網格片區,實行每日巡查制度,居民有了大事小情社區黨支部第一時間出面諧和處理,兌現了效勞零盲區……”阿吉拉沁社區書記陳燕說。
“這個社區就是我們的家。社區意愿者們有輔導英語的、有做心理咨詢的、有治安巡查的……”昆區阿爾丁街道烏蘭社區居民李女士對社區稱譽不已。烏蘭社區黨支部把建立學雷鋒意愿者隊伍作為社區黨建的重要內容,針對意愿者本身的特征專長,組建了紅色黨員幫扶意愿效勞隊等8支“多彩人生”學雷鋒意愿效勞隊,一系列意愿效勞讓社區暖意融融。
鄂爾多斯市推行社區黨組織“365精密化效勞法”;巴彥淖爾市推行“1+N”結合黨委形式,使社區黨建工作變“獨角戲”為“大合唱”;
烏海市加快推進“互聯網+”社區管理工作,完成社區“一張表格采集信息、一個平臺處置信息、一個出口共享信息”……各地探究構成了一批
大眾認可、可復制、可推行的工作載體,黨組織功用得到有效發揮。
黨建搭臺,效勞唱戲。在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中,我區社區效勞型黨組織建立,正在為北疆調和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