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墻體廣告 年近四十的鮑國華在金沙江木斯扎渡頭擺渡已有十多個年初。江的東岸是他的家園: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金江鎮木斯扎村,與
麗江市巨甸鎮隔江相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鮑國華每天駕馭著機動渡船,擺渡著兩岸的鄉民來來往往,連續著上百年來金沙江船工留下的傳統。
鮑國華的家依江而建,彎曲的沿江公路從房前通過,屋后是滔滔奔騰的金沙江水,屋旁木斯扎渡頭赤軍渡留念碑靜靜矗立,向過往者訴說著那段不普通的赤色前史。
1936年4月底,中國工農赤軍紅二、六軍團由鶴慶、
麗江開拔石鼓開端渡江。在石鼓至巨甸間的金沙江岸,赤軍僅用7只木船、20幾只木筏,從西岸向東岸的撒蘇碧、木斯扎等多個渡頭,在28名船工晝夜不斷擺渡下,通過4天3夜的奮戰,將18000多人馬悉數搶渡金沙江,擺脫了重兵追堵,為紅二、六軍團北上與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成功會師搶得先機。
“小時候,爺爺和別的老一輩都講過,村里住過赤軍,村里的船工幫助過赤軍。”關于發生在80年前的那段前史,鮑國華如數家珍。
“一位因病獻身的赤軍兵士就曾安葬在咱們宗族的墳地里。”鮑國華說。依照本地習俗,新年、清明是宗族人員上墳祭祖的日子,每逢這些時候,老一輩們都會指著一塊無名石碑向孩子們解說:這兒長逝著一位赤軍兵士……一年年講述回想中的赤色故事。
本年清明前,在本地有關部門的關懷下,這位無名赤軍兵士的遺骸被遷往坐落香格里拉市區的革新烈士陵園,與別的在迪慶境內獻身的戰友們安葬在一起。鮑國華對記者說,宗族保留下了這位赤軍兵士的無名石碑,往后還會像從前那樣:每到祭祖上墳,在碑前插香、灑水飯,永遠思念革新先烈。
口口相傳,赤色回想一點一滴地烙在了鮑國華的腦海里。“鄉民曾收留過因傷病掉隊的赤軍兵士。”他回想:“白叟說,曾將赤軍兵士藏在村子鄰近的山洞中,并把家里不多的口糧送給了赤軍。”
在紅二、六軍團渡江休整的幾天時間里,留下了很多的民擁軍,軍愛民的故事。韶光如水,80年過去了,流不走的是本地鄉民對長征精力豐碑的留念和思念。近年里,迪慶州有關部門在木斯扎等赤軍搶渡金沙江渡頭舊址,均建筑起了赤軍渡留念碑,把遺址點作為黨員和群眾的赤色教學活動地址,傳承宏揚長征精力。
為保證在舊址建筑木斯扎渡頭赤軍渡留念碑,鮑國華將門前一塊平坦的土地無償地供給了出來,他以為:“這段赤色回想不能被忘掉。”對本年開端承當的守碑人的責任,他倍感驕傲,他說:“我會像保護自個雙眼相同看護好留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