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墻體廣告 昨天,楚天都市報記者走進98歲李聲英白叟在百步亭悅秀苑37平方米的廉租房時,二兒子陳文森正給她喂水。墻上一張由本報記者拍攝的留念新中國建立60周年勛績
湖北100人的合影,提醒了她的特別身份。
勛績
湖北100人是本報2009年進行的評選活動,其時李聲英替她爸爸領獎,她的爸爸是新中國第一任農業部長、辛亥革新功臣李書城。李書城的弟弟李漢俊是中共一大代表,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即是他家公館。李書城1949年保護
武漢地下黨的活動,促成
武漢解放。
低沉的部長女兒三代人擠一套斗室
李聲英盡管聽力欠好,但思想明白。她說家里沒啥錢,但爸爸留下家訓“再難也不能向國家伸手”, 她也一向這么教訓兒孫。早年李書城為了革新到處奔跑,李聲英和爸爸也是聚少離多。1949年新中國建立,李書城到北京出任農業部長,李聲英也想跟去,但父 親卻說去北京是為國公干,她已成年,“好兒女志在四方”,讓她留在
武漢。
后來,李聲英在
武漢當了一名小學老師,成家后生了5個兒女,所以辭去職務回家照料孩子。鄰居們很少人知道,這個和他們天天一同買菜的家庭主婦,竟有一個當部長的爸爸。
李聲英搬過幾次家,丈夫逝世后,她和二兒子陳文森一家住大智路一套32平方米的房子。李聲英每 月只要很少的撫恤金,但卻從沒動過“找聯系”的想法。因為她一向記得爸爸逝世前說的話:“莫怪我,沒給你們留下錢,留下的只要對國家的一片心,你們要好好 學習,好好作業,為國效能。”
外公給孫子的禮品是幾塊舍不得吃的餅干
在陳文森的形象里,外公是一個慈祥而儉樸的白叟。1960年外公來
武漢開會,特意接他們一家人吃飯。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飯菜很簡單。外公特意給他帶來了一份禮品,是一個小紙包,翻開一看,是幾塊餅干。本來這是國家給出差干部發的誤餐補助,外公舍不得吃,就留給了他。
現在62歲的陳文森經歷過上山
下鄉,回
武漢后在江岸燈飾電器成套
公司做調度。他說爸爸逝世后母 親收入不高,家里房子小,他人都勸他說他外公在
武漢有很多當領導的老朋友,他可以去找找聯系,但他都沒有去。“其時咱們都在上班,日子雖不富裕,但比小時 候仍是好了不少,媽媽從小就教訓咱們,要靠自己的雙手去改動日子。”
全家緊記家訓信任明日靠自己創造
2009年,孫子陳龍把李書城的故事寫了一篇稿子,投到本報勛績
湖北100人評選節目。咱們才 知道,李書城的后人竟在
武漢的街巷里過了60多年的平平日子。在政府的幫助下,李聲英在百步亭悅秀苑請求到了一套37平方米的廉租房,2011年又辦了社 保,每月有1700多元收入。
上一年,陳龍買了一套房,每月要還3000多元的房貸,陳文森也在幫兒子還貸。“新房大概80平方米,負擔是比較重,但想著咱們的日子在一天天變好,就很高興。”神往著將來,陳文森說,全家都緊記家訓,靠自己不“拼爹”,一家人勁往一處使,夸姣的明日靠自己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