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墻體廣告 “耗費30余年,昔蒲村才有了荒山變果林,石山成桃園的巨變。”說起眼前這一片“花果山”,
貴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朗溪鎮昔蒲村老支書田井付滿含深情,“窮則思變,變則有志,有志者事竟成。”
昔蒲村地處喀斯特化較為嚴重的亞熱帶高原山區,位于梵凈山大生態圈西部的朗溪鎮。發源于梵凈山的印江河穿寨而過,將村子與一分為二。全村轄10個村民組1931人,全村總耕地面積1020畝,人均耕地0.53畝。
如今長滿果樹的土地,曾經卻是長不出莊稼的荒山石嶺。昔蒲村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態十分脆弱。石山不保水,也保不住土,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天晴七日就旱,大雨沖刷泥土就滿山跑,村民種糧全靠“看天氣”。據了解,該村土地石漠化面積一度達5000多畝。
耗費30余年,昔蒲村才有了荒山變果林,石山成桃園的巨變。圖為第一批石山上種桃林的龍永福。 楊云 攝
耗費30余年,昔蒲村才有了荒山變果林,石山成桃園的巨變。圖為第一批石山上種桃林的龍永福。 楊云 攝
石漠化治理前,村民是“三年兩不收,生活無著落”,“年年盼望來年好,望到來年一場空,從來只嘆地方窮,沒問蒼天為什么?”
惜土如金的昔蒲村人意識到,要能吃飽飯,脫貧走上致富路,必須恢復生態,保住水土。20世紀80年代,昔蒲村開始了大規模的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以及植樹造林。村民們用碎石塊堆成坎,把荒山坡改造成一臺臺梯土,然后在梯土里小心翼翼地種上柑橘、桃子、李子等。
“培土增地、開荒種樹、年復一年,從1985年到現在,總算是讓這方水土能養起這方人。”田井付告訴記者。
“古人有愚公移山志氣,我們比古人更有志氣,拿出南泥灣開荒精神,修紅旗渠精神,石破花開,也要造出一個梵凈山下的桃花源。”田井付說得最多的就是這信念:“鳥爭一口食,人爭一口氣,面對石漠化困境,不能服輸,也輸不起。”
實施石漠化治理后,長不出莊稼的石縫長出了壯碩的果樹,流失的土地恢復了,裸露的山體染綠了,貧瘠的荒山變成了“綠色銀行”。種植經果林不僅成了村里治理石漠化、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手段,也成了脫貧致富的“金鑰匙”。全村森林覆蓋率由以前的10%變成了70%,不僅石漠化得到了有效治理,而且讓村民住房通過政府支持得到根本改善,如今的昔蒲村,水富變清泉,山富變綠裝,人富筑高樓,儼然成了桃花盛開的村莊、水果飄香的地方、村民生活的樂園。
“沒有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人也勝不了天。”家住昔蒲村貓口一組的龍永福對石上開花成桃園最有感觸,“以前是滿山滿眼的石頭,除了長野草,什么也沒有。現在,經過林業部門和村委帶領村民不停植樹造林,8年不斷栽種補種,現在這片石山成了遠近聞名的桃花源,城里人喜愛的休閑地,春看花、夏避暑、秋品果、冬觀雪的山里勝景。”
“我是第一批在石山上種桃樹的村民,一路艱辛難說盡。當年眼看著山下波濤滾滾的印江河,我們山上人就是靠水吃不上水,只能人背,養活這些桃樹,真是澆水一瓢,落汗一缸。”龍永福講述創業艱難。
耗費30余年,昔蒲村才有了荒山變果林,石山成桃園的巨變。圖為荒坡變果林。 楊云 攝
耗費30余年,昔蒲村才有了荒山變果林,石山成桃園的巨變。圖為荒坡變果林。 楊云 攝
“樹苗不要錢,栽種有林業技術人員指導,銷售成立了合作社,紅艷艷的昔蒲桃子賣到了遵義、
銅仁、德江、印江等地。”龍永福說,“現在政府修了水泥路通到山里,桃林里也修建了蓄水池,日子一天天好過起來,再也不是雨天一腳泥,晴天一身土,春天盼豐收,秋天餓斷腸了。”
2001年開展退耕換林以來,昔蒲村累計獲得國家退耕換林補償金440余萬元。同時,印江縣鎮兩級政府都極力支持昔蒲村發展經果林,免費發放苗木并配套投入項目資金共計60余萬元,進行精品水果品種改良2000余畝。新建小水窖、小水池40余口,有效地緩解了昔蒲村旱季澆灌用水的問題。
經果林發展起來了,昔蒲人不斷改良品種,打造品牌,提高經濟效益。村里成立的水果協會,統一品牌、包裝、銷售,實現了產業化發展。2015年,該村水果總收入便有600余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8年的2300元增加到2015年的7000多元,實現了整村脫貧。
30年來,昔蒲村在朗溪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村民實干、苦干,逐步調整產業結構,向荒山石山發起了挑戰,自發在全村的荒地石山開荒增地培土,種上防護林經果林,終于把昔蒲村打造成為“一年四季果飄香”的經果林專業村。
“石旮旯變成了‘聚寶盆’,讓經果林變成了‘致富樹’。”陪同記者采訪的朗溪鎮政法委書記石麗蓉說,“目前,昔蒲村經果林種植面積達到2700畝,經果林年產值超過1000萬元。”
自2008年以來,印江因地制宜,將生態與經濟、發展與特色、治理與實際相結合,針對昔蒲村這樣的石漠化
鄉村,大力實施石漠化治理,按照宜果則果、宜林則林,在石漠化區域實行“山頂種茶、山腰種果、山腳種田”,對原有的森林實行封山育林,杜絕亂砍亂伐行為,同時加大石漠化治理資金投入,按照“培育一批,成活一片”的原則,大力實施人工造林、種草,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95平方公里,昔日的荒坡荒山石山披綠,多年閑置的貧瘠土地果樹飄香,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極大地改善了石漠化區域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也逐步探索形成了“茶-松-果-牧-田”石漠化治理的新路。
新美
墻體廣告 http://www.zzkail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