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墻體廣告 古琴是中國呈現最早的樂器之一,據傳最早的斫琴者、古琴的創始人為伏羲氏。古琴具有清、和、淡、雅的音樂品質,歷來被文人雅士視為修身養性的必經之路。
在遵義市人民路泉園小區,有一位年輕的斫琴師——王兵。白日,他削木為琴,束絲為弦,為了一張好琴面世,任勞任怨在百余道工序上精工細作;夜晚,他與老婆撫弦操縵,品味琴韻。
7月3日,
貴州都市報記者走近王兵,了解他的斫琴之路。
出世斫琴世家
王兵家居遵義市人民路泉園小區E棟二樓,同一樓層的兩套房子均屬他家,一套屬日子房,另一套則屬他的斫琴坊。斫琴坊就像個“木工房”,擺滿了木板、琴胚、琴弦以及各類東西。
今年40歲的王兵,不善言談,他已從事斫琴近10年了,斫琴技藝是祖傳的。
王兵的外公是一名老知識分子,熱愛古琴演奏和斫制,師承蜀中名流楊天益一脈。1977年外公退休,從
重慶永川搬到
貴州赤水久居。仍持續著斫琴喜好。從幼小時起,王兵一直由外公、外婆帶養。潛移默化,從10歲起,王兵便成了外公的“小幫工”,并沉迷上古琴演奏和斫制,外公所以決定將古琴演奏和斫制技藝教授于他。幾年后,王兵的古琴演奏和斫琴技藝日漸出息。
1992年,外公逝世后,王兵開端在古琴的斫制技藝上單獨探尋。2002年,王兵移居遵義,又認識了
貴州聞名古琴家衛家理教師,在門下學習古琴演奏,加入“
貴州省播州古琴研究會”,并不斷與國內斫琴師交流學習,斫琴技藝日臻成熟。
2008年,王兵創辦起自個的“隱堂”斫琴工作室。
制好琴需上百道工序
“斫出一張好琴,需耗時2年,有10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大意不得。”王兵嘆氣。
王兵稱,找到好木材是最要害,采伐后寄存百年之久的杉木桐木和梓木楠木,是制古琴最理想的琴材。琴材越老,質地越松透,所制之琴發音越美。“古人制琴,桐木不取主干,只取直徑20厘米的旁枝,因其筋多肉少,干而脆,是斫琴的良材。”
為取到上等良材,王兵常曲折于遵義、
貴陽的舊木商場,有時還得趕至老木房拆遷現場。每年數度去全國各地選購古木,每取得一兩塊上好琴材便喜不自勝。
琴身木胚做好后,灰胎著漆等工序多而精密,“漆要用地道的大漆土漆,不可用化學漆,所以工期長,工序繁復。”王兵舉例稱,譬如面漆的制造,擦一次漆,待干后要用砂紙細細打磨,然后再次擦漆打磨,重復近30次,直到琴身光亮可鑒停止,這道工序完全靠手藝,須耗時4個月。
斫琴工序中,技術含量最大的是木胚調音,“琴聲是撥動琴弦時,引起面板與底板之間的腔體共振發生出來的。”王兵介紹,在琴面板上,哪怕琴弦
移動幾毫米,宣布的音質都不相同。調音這個期間,只能一點一點、一根弦一根弦地調試,需求多年經歷才干掌控。
據了解,斫琴之術有準則而無定勢,是否能斫出一張好琴,由斫琴師自個文明素養、審美情味、價值取向、環境等因素而定,但基本準則是琴音豐滿圓潤,明晰無混濁。
王兵看來,用真材實料,通過上百道工序精雕細琢,加上傳統審美千年所沉淀下來的經典造型,方能經得起歲月檢測。
斫琴技藝自成一派
隨即,王兵擺上一張自個斫制的琴,撫琴一曲,琴聲時而如滔滔江水、時而又空靈悠遠。王兵稱,外公從小生長在
四川,所斫之琴傳承川派特征,演奏時琴音激越豪放,猶如滔滔江水,當移居
貴州赤水后,地理環境有些改動。
對此,王兵花了數年時刻,不斷造訪
貴州許多村寨、傾聽很多民歌,他將川派特征與
貴州環境文明淬煉交融,由此也漸漸形成了他古琴音色特點——激越亮麗中不失沉穩厚重,古拙凄涼中又帶著空靈悠遠,融各家之所長,在
貴州首開先河。
現在,王兵憑仗超卓的斫琴技藝,已成
貴州古琴制造業界的代表人物。
“現在的琴是求過于供,產量跟不上是我最大的難題。”王兵說,每次面臨求琴者,他都很無法,“手藝制造,2年才干出一把琴,沒有貨我也沒有方法。”
新美
墻體廣告 http://www.zzkail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