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墻體廣告 11月17日,2016全國重點新聞媒體
廣西林業行采訪團深化鐘山縣底村,采訪該村村屯美化改造和生態村莊建造經驗。
走進鐘山縣鳳翔鎮底村,入眼的是整齊的村道、美麗的花圃、獨特的園林。明澈溪流從村邊涓涓流過,茂盛蒼翠的古樟樹下,底村的鄉民正休閑地打著乒乓球。“這兒本來都是寒酸的瓦房以及豬圈等,雜亂不堪,現在是占地面積2000余平方的香樟公園。”底村黨群理事會理事長鐘情章一邊指著古樟樹下的花海,一邊介紹底村這兩年發作的天翻地覆的改變。
2015年,底村在鐘山縣率先推出“三自一補”形式,即自籌資金、自我管理、自個施工、政府專項補助,并充分使用古樟樹、江河、水塘等原有生態資源優勢,以及風俗民俗村落特征修建,依村就勢規劃打造了“七星伴月”“香樟公園”等11處景象。
鐘情章告訴記者,底村的鄉民在生態村莊建造上積極性很高,全村現有住戶139戶,共749人,到現在底村已自籌資金73萬余元。得知村里要自籌資金建造排污管道,村里的低保戶鐘美華家9口人,成果把自個養的豬賣了,湊錢交給村里。底村使用春節返鄉勞動力多,構成責任施工隊,全村責任投工投勞人次達5000余人次,鋪設排污管道2.1公里,撤除自家舊危房108處,平整項目建造用地1000多平方米,全部施工一向繼續到清明節以后,許多在外務工的年輕人,即使老板打電話催著去上班,也表明要先把村里的活干完才干出去。
“要調集
大眾自個改進自個日子的積極性,從‘要他做’變為‘他想做’,在底村的示范作用股動下,鳳翔鎮已經建造有幾十個示范村。”鳳翔鎮鎮長鄒巧其說,在生態環境改進的前提下,下一步預備發展農人栽培中草藥,處理農人脫貧致富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