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墻體廣告 “終于等到這一天。”12月15日,張志恬在微信里發出了一條期盼已久的朋友圈信息。這一天對她來說等待了十年。從10年前成為
江西省紅十字會下屬的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
江西省管理中心(以下簡稱“省管理中心”)的一員,她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實現一次造血干細胞捐獻。
12月15日當天,她了卻了這樁心愿,成為我省第60例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
能挽救他人生命
她說付出很值得
早在今年9月,張志恬就得知,經過初篩,自己的血型與一名病患初配成功。“但是這只是第一步。”12月14日,記者通過電話聯系上當時正在
長沙做捐獻準備的張志恬,她告訴記者,初篩通過后,捐獻者還要進行“高分辨”檢測、體檢等,經過許多更為精準的檢測步驟,才能確定真正配型成功。今年11月,通過重重“關卡”的她才正式確定可以捐獻。
“我提前一周就來到進行捐獻的
醫院,是因為要進行幾天的身體‘動員’。”據她介紹,身體“動員”的意思就是通過注射“動員劑”,讓自己身體里的造血干細胞更加“充沛”,等到正式捐獻時可以有足夠的量供給出來。“到了
長沙后,我每天要去兩次
醫院打兩針‘動員劑’,前前后后要扎十多針。”
由于自己從事造血干細胞捐獻管理協調工作,張志恬在正式捐獻前對捐獻的過程比較了解。“正式捐獻那天一大早就要去
醫院,做好各項準備后,將會有約4個小時的‘抽血-輸血’過程,整個身體的血液要被循環約2遍。”張志恬告訴記者,這是捐獻的最關鍵時刻,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自己血液里的造血干細胞通過血細胞分離機分離,分離提取出的造血干細胞將被輸入受捐者體內。
“這個過程并不可怕,就和機采血小板差不多,只不過時間長一些。”12月14日,面對即將到來的正式捐獻,張志恬很坦然,她唯一緊張的是怕在正式捐獻前身體出問題,“這之前如果生病了,導致免疫力下降,那么很可能就不能在約定時間捐獻了,所以我這幾天特別小心自己的身體,連過馬路都格外注意,畢竟有個人等著我去救命!”
采訪中,記者還得知,今年32歲的張志恬原本打算生二胎,自9月份知道初配成功后,她立刻暫時停止了備孕計劃。“雖然需要付出一些時間和精力,但是和能夠挽救別人的生命相比,這些真的都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