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安徽墻體廣告 肥西書院于1871年(清同治十年),由劉銘傳、張樹聲、周盛波、唐定奎等淮軍將領出資創建,完工之初,有正廳五進及工作、宿舍用房百余間,李鴻章書題的“聚星堂”匾額掛在第三進大廳的中心,變成群星薈聚一堂的書院象征。
書院在唐、宋時期是皇室修書或侍講的組織。明清之際,私立書院大幅增多,變成講學肄業的場合,專為攻讀舉業而設。肥西書院前期即有供童生應試的功用。左宗棠在為書院題寫院名的一同,撰贈了楹聯一對,聯曰:
林壑西南美,
風云上下交。
上聯是對肥西書院地點環境的贊許,詳細而言,書院即是坐落合肥的西南方向,坐落在周公山北麓的跑馬寺原址上,四野青山環抱,碧波縈流,丘壑間林木蒼翠,學舍中書香滿園,是個鐘靈毓秀的風水寶地。下聯則是期望學有所成的莘莘學子,進入胡歌以后廣交全國英才,在風云際會的年代大潮中有所作為。
劉銘傳作為興辦書院的倡議者,也寫下了一聯:
講武昔連營,五百里星聚群賢,洗甲銀河,共仰肥西人物。
論文今筑館,二三子云程奮志,讀書山麓,毋忘年少英雄。
在上聯中,他滿懷激情地回憶了當年習武參軍的豪情壯志。他的家就在肥西書院附近的大潛山下,年輕時務農販鹽,那時西鄉的山林地區常有伏莽橫行,動輒打家劫舍,損害村民,出于防衛,山村遍筑圩堡,操辦團練,彼此守望,且耕且戰,民間尚武習尚很濃。劉銘傳身軀魁梧,智勇過人,幾經周折,于1862年參與了淮軍,帶領淮軍四大營頭之一的“銘字營”,與前來團聚的好漢賢士們一同馳騁疆場,浴血奮戰,大軍所至之處,都有一番吹角連營的威武氣勢。在時間短的戰役空隙,將士們來到河邊飲馬洗甲,這種看似閑靜的場景,通常恰是大戰將臨的前兆。數年之間,他身經百戰,屢建奇功,很快從副將升至提督,后又加封一等男爵。此刻,他也欣然地看到了很多與他并肩作戰的戰友們也都功成名就,在這些將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令人敬仰的肥西人物。僅就同建肥西書院的幾位來說,張樹聲是實踐組建淮軍的元老,在戰場上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官場上歷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署直隸總督等要職,為官清正,勤政愛民,李鴻章對他有“文武兼資,識力俱定”的盛贊。周盛波是淮軍“盛字營”的主將,曾赴上海、蘇南作戰,中法戰爭時期在天津練兵,授命總統前敵各軍,實授湖南提督。唐定奎于1862年參與淮軍轉戰各地,1874年日本侵占臺南,他受命出動軍隊抗日,迫使日軍難堪退出臺灣。1883年又參與對法之戰,抵擋法軍從越南的來襲,實授福建陸路提督。歸于肥西籍的淮軍名將還有葉志超、董履高、張樹珊、周感傳等多人。在淮軍的歷史上,他們都有著光輝的華章。
下聯由“講武昔連營”過片到“論文今筑館”。上述這些肥西的淮軍將領們,在倥傯的戎馬生涯中,依然關懷著家鄉的文明教育事業,而興教必先辦學,在這種一致下,肥西書院應運而生。張、劉、周、唐各家捐銀獻田,學田累計有三千多畝,以租糧作為書院的經費開支,方圓百里的學生懷著青云猛進之志前來就讀。聯語中的“二三子”是諸多學子的省稱,書院當時實有學生六七百名,學生入學前有必要讀過三年的私塾或書院,分為高、中、初三級。聘請名師大儒執教,以儒學經典為主要課程。劉銘傳離任回鄉時,常到書院看書寫字,與學生們評論課題,他與興辦書院的鄉賢們相同,殷切期望學生們不要忘掉“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古訓,愛惜青春年少的名貴韶光,發奮讀書,皆成棟梁。
新美廣告公司:http://www.zzkailai.com/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