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在石橋鋪。你認為是電腦城?不對,我在南岸這個石橋鋪。
馬鞍山?我說的是渝中區大禮堂后邊,你怎么到九龍坡
馬鞍山公園去了?
到黃桷坪了?咦,這兒怎么沒有涂鴉街?周圍居然是磁器口古鎮。
……
在
重慶,有這樣一些“雙子星”“三胞胎”“四兄弟”般的重復地名,背面有趣的故事甚多。
重慶發布聯合
重慶市地理信息和遙感運用中心,以及
四川外國語大學中文系主任、
重慶地名研究中心主任周文德教授,《
重慶地名雜談》作者、民俗學者李正權,對
重慶有趣的重復地名及背面故事進行了尋訪解讀,一起來瞧瞧!
石橋鋪
你認為我在九龍坡?
實踐我還在南岸長生橋
石橋鋪商圈 李文勇 攝
提起石橋鋪,許多人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因電子數碼市場出名的九龍坡石橋鋪,但實踐上,在南岸區長生橋還有一個同名地,也叫石橋鋪。
解讀
“
重慶近千個城鎮級以上的地名中,總共運用漢字兩千多字次,運用次數最多的5個漢字分別是‘龍、溪、石、家、山’,其間‘山、溪、石、坪、壩’等地名用字反映了
重慶的地勢地貌特色。”周文德介紹,石橋鋪的“鋪”指的并不是店肆,而是遞鋪,是古代供郵驛休息的當地,這座遞鋪建于清朝乾隆年間,歷史悠久。而坐落南岸長生橋的石橋鋪,則坐落軌道交通6號線長生橋站附近,知名度比前者要小。
黃桷坪
我不僅有川美和涂鴉街
還有兩個“兄弟”在沙坪壩和巴南
黃桷坪涂鴉街
提起黃桷坪,大家很自然會想到九龍坡黃桷坪,想到川美,以及那色彩紛呈的涂鴉街。但實踐上,除了九龍坡,
重慶還有多個當地叫黃桷坪,其間一處坐落沙坪壩區,緊鄰磁器口古鎮;另一處坐落巴南木洞鎮,離曾在央視播出的紀錄片《記住鄉愁》的取景地木洞老街,僅一水之隔。
磁器口
解讀
李正權介紹,史志對九龍坡區黃桷坪的得名有所記載,據傳清朝年間,此地坪上有一大黃桷樹,行人常在此休息乘涼,故而得名,“
重慶到處都能見到黃葛樹,大路旁邊、城墻里、山坡頂、陡坎上、街頭巷尾。因為
重慶方言中‘葛’與‘桷’讀音都讀‘guō’,所以導致呈現了許多‘黃桷’系的地名。”
漢渝路
我們是“雙胞胎”
曾一起銜接抗戰物資要道
沙坪壩漢渝路 來歷:沙坪壩微政務
提到漢渝路你會想到什么地標?有人會想到一中體育館,想到工人村的大排檔,有人則會想到空港新城,想到碧津公園和江北機場的T2航站樓。
為什么?因為漢渝路在
重慶主城有兩處,一處坐落沙坪壩區,銜接三角碑到石門大橋;一處坐落渝北區雙鳳橋,緊鄰碧津公園,遙望江北機場。
解讀
“兩處漢渝路的得名,都與抗戰時期聞名的‘漢渝公路’相關。”周文德介紹,漢渝公路從
陜西省
漢中開始,翻過大巴山,再經萬源、宣漢、
達州、大竹、鄰水等地靈通
重慶渝北、江北和沙坪壩區三角碑(今沙坪壩轉盤),全程五百多公里,“這條公路從1939年起籌備建筑,1943年貫穿,它是抗戰軍運的南北應急通道,也是國際援華戰略物資從
重慶運往華北抗日前線的僅有通道。”
馬鞍山
我的“宗族”遍布
重慶
小小姓名后邊深藏著大故事
“你在渝中區大禮堂那個
馬鞍山?我在南岸
馬鞍山啊!”
重慶有多個
馬鞍山,渝中區、南岸區、大渡口區、江北區等地都有叫
馬鞍山的當地。
解讀
沈鈞儒新居
重慶市渝中區文管所供圖
“兩端高,中心低的一座小山堡,形似馬鞍,也就稱為
馬鞍山。
重慶許多這樣的山,所以同名地許多。”李正權介紹,
重慶的諸多
馬鞍山中,以渝中區大禮堂背面的
馬鞍山最為聞名,這兒曾是沈鈞儒、史良、李公樸、王炳南、王安娜、茅盾、沙千里等聞名人士居住活動的當地,也曾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同各民主黨派共商國是的重要場所,至今仍無缺保存著沈鈞儒新居等歷史建筑。
大石壩
我們同名卻可能相距幾十公里
導航一定要看清
江北大石壩 來歷:江北微發布
江北大石壩、沙坪壩大石壩、巴南大石壩、渝北大石壩……在地圖上搜索
重慶主城區的大石壩,會呈現很多的同名之地,這些地名坐落不同區域,甚至一南一北,相差幾十公里。
解讀
“
重慶地名的重復八成與
重慶的地勢、地勢、地貌有關。而大石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地名簡直都是因為當地有一塊大石或平壩而得名的。”周文德介紹,江北大石壩是這些同名地名中較為知名的一個,“還有史志記載,這兒原名叫羅家大石壩,因姓名太長叫起來不方便,所以就把羅家二字省了,直接叫大石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