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下午4時,行駛了1個小時的班車開進福利院,李銀紅拎著沉甸甸的中秋禮物下了車,走進自己負責的病區。
換上白大褂,穿過兩道門,眼前的一切熟悉又親切。
“張阿姨,中秋節快樂,這是您愛吃的五仁月餅,您嘗嘗是不是老味道?”“妞妞,今天中秋節,吃塊月餅,這里還有糖果,但一次不能多吃。”李銀紅為大家分發月餅和糕點,并仔細叮囑病人需要注意的事項。
分發結束后,李銀紅將剩下的幾塊月餅放在值班室。“中秋節是團圓日,值夜班的同事吃塊月餅,心里也能高興些。”
李銀紅是
寧夏社會福利院的一名精神科護師。工作31年,福利院早已成了她心里的“家”。
“當初真沒想到,自己能在這里干一輩子。”李銀紅的記憶回到了1989年1月。
當時,20歲的李銀紅高中畢業,經人介紹來到
寧夏社會福利院工作。“這里的病人患有各種精神病,情況特殊,我們要盡最大能力關愛、照顧他們。”單位的醫護人員見來了新人,熱情地帶她熟悉環境,并不停叮囑她注意安全。
寧夏戶外
墻體廣告
一番適應后,最初的緊張慢慢消失,李銀紅干得起勁。
寧夏戶外
墻體廣告
然而就在一周后,意外發生了。治療中的一位精神分裂癥患者突然發狂,對正在打針的李銀紅猛揮一拳。
寧夏戶外
墻體廣告
左眼一黑,李銀紅感到劇痛,正在不知所措時,聞訊趕來的同事及時制止了病人,并將李銀紅帶出了病房。
寧夏戶外
墻體廣告
一番治療后,李銀紅捂著眼睛回到家,心里的委屈和眼淚一樣。“當時特別難過,第一次莫名其妙被人打,覺得這份工作沒法干。”她回憶。
寧夏戶外
墻體廣告
心里打了退堂鼓,李銀紅在家休息了一個月。放棄與堅持的聲音在腦海反復較量,最終在單位領導的勸說下,她決定回單位“再試一次”。
有了之前的經歷,李銀紅謹慎了許多,一邊努力適應工作,一邊不忘學習專業知識。“當時的慘痛經歷也提醒了我,要做好這份工作,就得不斷學習,提高專業素養。”
憑著不服輸的勁頭,李銀紅先后考取了上崗證,又自學了
寧夏醫學院的高護班課程,成了一名專業護師。
在與病人的相處中,李銀紅既專業又有愛心,受到大家喜愛。
寧夏戶外
墻體廣告
沒有人知道,李銀紅的內心并不如表面看起來輕松。當初被襲擊的事情在她的心里留下了不小的陰影,直到兩年后,內心才真正放下恐懼。
寧夏戶外
墻體廣告
邁進病區大門,李銀紅便把自己和病人反鎖在一起,與大家共同生活。隨著與病人的長期相處,李銀紅對待工作從最初的“認真”,變成了后來的“用心”。
寧夏戶外
墻體廣告
“其實,很多病人大多數時候是平靜的,能正常交流,他們也有溫和的一面,有牽掛有關懷,只要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很多事情就會容易接受和理解。”照顧孤寡老人、殘疾兒童,為他們擦洗身體,換洗衣物,照料患者的生活……李銀紅日復一日工作,內心被職業的榮譽感填滿。
與“苦”“累”相伴,李銀紅卻說自己從不感覺苦和累。
寧夏戶外
墻體廣告
“與病人相處,我也得到了他們的關愛。雖然他們的表達方式不同于常人,但我感覺得到。”2003年,丈夫因病去世后,李銀紅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將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對病患的照顧也更加仔細周到,逢年過節為大家準備禮物,也成了“慣例”。
寧夏戶外
墻體廣告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工作幾乎占據了李銀紅的絕大部分精力,與病患相處的時光,漸漸生出許多溫暖美好。
寧夏戶外
墻體廣告
2018年10月,到了退休年齡的李銀紅主動申請繼續在一線工作。李銀紅掰著手指算了算:“如今,一年已經過去,我還有4年時間可以照顧大家,真希望時間慢一點。”
中秋月圓夜,李銀紅在病區的長廊里來回忙碌。“和大家在一起,才有過節的感覺。”李銀紅說著話,眼里閃耀著幸福的光芒。(記者 馬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