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故事社區越來越美
9月8日,鵬泉大街程故事社區居民程明利正在家侍弄花草。這套樓房面積不大,但被收拾得干凈利落。熱愛養花的程明利還把院子篷起來,弄成花房。“曾經的生活條件和現在無法比,做夢也沒想到能有今天的好日子。”程明利感慨地說。
程明利今年67歲,退休之前在程故事社區的建筑
公司工作,曾參與
萊蕪高新區管委會辦公大樓、程故事“舊村改造”及周邊很多社區建設,見證了程故事社區甚至整個
萊蕪高新區的變遷。
程明利小時分住的是土坯房,家里僅有一張土炕,晚上一家幾口人都擠在這張炕上。“那時分,鍋灶都在這一間屋里,墻上熏得烏黑,還掛著煙油。”程明利說,“那時分的生活太艱苦了。”
山東萊蕪墻體廣告
十五六歲時,程明利外出打工,開端做泥瓦匠。由于年青不惜力氣,他月收入也不錯。“1978年那會兒,我跟人干泥瓦匠,一天兩塊五毛錢,一個月70塊錢。”程明利驕傲地說。憑借著自己的辛勤努力,他蓋起了磚瓦房,搬了新家。“那個時分,家家戶戶都富裕一點了,慢慢地都蓋起磚瓦房。”程明利說,“從毛坯房搬到磚瓦房,那時分就覺得心里很知足了。”
1990年,跟著改革敞開的腳步加快,程故事人的思想愈加敞開、見識更為廣闊。他們方案蓋幾棟樓房。“第一次蓋樓,沒經歷。咱們用車拉著建委干部、鎮上干部到
煙臺調查了一圈,學習人家的先進經歷。”程明利說。調查回來,由于村里沒錢,這2棟樓承包給他人干,但由于種種原因沒蓋起來。2年之后,村里建筑隊又接過手來,這才蓋起了2棟樓。
山東萊蕪墻體廣告
1992年10月19日,程明利至今仍明晰地記住這個日子。這一天,他花了2.6萬元買了村里蓋的樓房,又搬了一次家,成了村里最先住上樓房的一批人。這套樓房類似于現在的聯排別墅,共160平方米,上下兩層,一樓帶小院。雖然沒有暖氣、煤氣,地面是水泥的,門窗也都是木制的,但在其時肯定是豪宅了。搬進新房那天,來溫鍋的親朋好友仰慕的眼神讓程明利心里樂開了花,3個孩子更是興奮不已,樓上樓下跑來跑去。
然而,豪宅雖好,周邊環境卻不給力。程明利搬進去的時分,樓前樓后仍是桃園、山楂園,樓西側不遠處還有一道3米深的大水溝和一個大坑。近30年間,程明利見證了這里翻天覆地的改變。“1993年,往南又蓋了10棟樓;1995年,蓋了56號樓;2000年左右蓋了47號樓。”程明利指著眼前的一棟棟樓房,細數著這幾年的改變,果園變小區,樓板房變成了現澆房,質量越來越好。
山東萊蕪墻體廣告
2001年,
萊蕪高新區成立,程故事也迎來了大跨步開展。舊村改造開端了,營中贏小區、汶水花園小區等居民區樓房林立,家家戶戶分上了花園洋房;路途越修越寬廣,公交車通到了家門口;新
汽車站投入使用,人氣越來越旺,社區在車站附近建起了“一品巷”商業街……“
萊蕪高新區成立促進了咱們村的開展,你看,不光咱們,周圍大故事、小故事、孫故事等幾個村,全部都進行了改造,都住上了樓房了。”程明利說。
山東萊蕪墻體廣告
目前,程故事共完成舊村改造面積15萬平方米,房子水電氣暖完全。小區內還配有健身廣場、文明禮堂、美化園林、藍牙門禁等。硬件條件在提高,軟件條件也越來越好。程故事社區建起了多處黨群活動中心,給居民提供了休閑文娛的場所。程明利家周圍就有一處黨群活動中心,他沒事便會去坐坐、看看書,和老街坊拉拉呱。“曾經,老百姓出門就是找個有太陽的地方揣著袖子曬太陽,哪有現在這條件?”程明利笑著說。
山東萊蕪墻體廣告
近幾年,程明利又將房子重新收拾了一番。最近程明利傳聞他居住的老小區將進行拆遷改造,正在搜集住戶意見。“現在的日子太美了,以后會越來越美。”程明利笑著說。 (本報記者 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