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隊員與國旗合影,爭做國旗小衛士。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王圣君與學生一起溝通“日行一善”的收成。
萊蕪試驗小學始建于1948年,現有61個教育班,在校學生2853人,教職工164人,有全國、省、市、區優異教師、優異輔導員、優異班主任、教育能手、學科帶頭人120余人。學校歷經71年的風雨和幾代實小人的固執盡力,鑄就了豐盛的歷史底蘊和深入的文明內在。
多年來,學校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活躍餞別社會主義中心價值觀,并以中心價值觀的“友善”為切入點,以“仁慈教育”為載體,大力倡議“日行一善”,構建了全員、全程、全科、全方位的德育課程一體化建造新模式,把無形的“德”轉化成了有形的“善”,讓“仁慈”成為實小全體師生的精力符號和文明品牌。
以“善”為本,夯實“德育教育”的根基
善是德之本,好心是“德”的源泉與內化,善行則是“德”的外顯與再現。在學校進行“思想道德建造”,就必須牢牢捉住“善”這個中心。為此,試驗小學堅持明善、畫善、寫善、記善、評善五措并重,讓“日行一善”成為全校師生的自覺習氣與美德。
清楚善的內在。關于學生而言,“善”往往被泛化為捐錢、捐物的大事,而像彎腰撿紙、不亂丟垃圾這樣的小事,往往被忽視。學校以剖析善、感悟善、體驗善為突破口,改動以往升旗儀式的老模式,環繞“仁慈教育”進行主題展現,采取激情演講、傾情誦讀、情境扮演等方式,以“善待自己”“善待別人”“善待天然”“善在社會”為主題,讓教師和學生演繹善、敘述善、餞別善,讓仁慈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畫出心中的仁慈。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紀特點,在一二年級學生中展開畫善活動。孩子們用純真的心靈、稚嫩的小手畫仁慈、悟仁慈、做善事:一(2)中隊的李瑋涵同學畫的是不摘路邊的花朵,因為花兒也怕疼;二(2)中隊的韓凱迎同學則是畫出了下雨時自己和同學共打一把傘……一幅幅充溢著童心、童愛、童趣、童真的畫,一粒粒仁慈的種子在隊員幼小的心田里播種。
寫出善的故事。為鼓勵隊員做好人、做善事,我們展開了“寫出我身邊的善行故事”活動。四(1)中隊的劉夢婷同學寫了承諾同學仔細查看班級衛生的故事;五(9)中隊谷小雨用手中的筆記錄了學校保潔員“崔奶奶”每天默默地清理衛生的故事……真情的書寫,動感的寫真,自我的善、身邊的善,仁慈教育如影隨形,潤物無聲。
記錄善的足跡。學校精心設計并印制了《日行一善》記錄本,每頁上方“贈人玫瑰 手有余香”八個奪目的大字,不時提醒、不時鼓勵著每一名學生及時行善、堅持行善。學校在每天下午第二節課的打鈴儀中錄制了記錄“日行一善”的提示語,引導隊員們堅持每天做一件善事、記一件善事。學校還展開《日行一善》記錄本的展評,每周一查看、每月一查看,小小記錄本成為了師生向真、向善、向美的回憶與見證。
評出善的典范。學校堅持“日行一善‘每周一星’”的評選準則。每周末各中隊評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仁慈之星”上報學校,從中選出10名學生作為“日行一善‘每周一星’”,配發300字的事跡材料和個人照片,在學校網站的少隊辦理和校門口電子屏、微信群上會集展現,讓每一個行善之人都感受到心里的愉悅和滿足。以“善”為美,構筑“德育教育”的靈魂仁慈,是一個人靈魂深處最美的人道光輝。工作中,將“日行一善”提高、延伸、升華,創生了“四個善待”為中心的“仁慈教育”,筑起了“思想道德建造”的精力高地。
山東萊蕪墻體廣告
善待自己,鑄造個人道德。學校以感恩活動月、讀書活動月、藝術活動月、習氣養成月、愛國教育月、科技活動月等“主題教育活動月”為渠道,堅持月月定主題、周周有活動,人人都參加、天天有收成,全體師生在參加體驗、切身感受中修身養性、提高素質、培育道德。
山東萊蕪墻體廣告
善待別人,弘揚大愛美德。學校環繞“寬以待人”“懂得感恩”“憐惜弱者”“尊老愛幼”四個主題展開系列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行善積德的快樂。展開“設身處地”故事辯論賽,孩子們在不同的故事情景里尋找寬以待人、才智處理問題的技巧;推廣“每天勞動十分鐘”,幫家長做家務,讓隊員做中學、學中悟……培育了學生的責任感,傳承尊老愛幼的美德。
善待天然,共建人類富德。從“維護動物”“維護植物”“維護環境”“維護水源”四個方面,引領學生建立維護大天然的認識,學習維護大天然的知識,并活躍投身到維護大天然的實踐中去。系列活動的展開,激發起了學生維護大天然、維護大天然的活躍性和主動性,同時輻射家長、帶動社會。
山東萊蕪墻體廣告
善待社會,同筑社會公德。遵守社會公德是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最起碼要求。倡議救貧扶弱,做一個充溢愛心的人;參加公益實踐,做一個貢獻社會的人;促使師生善待社會,同筑社會公德。
山東萊蕪墻體廣告
以“善”為樂,譜寫“德育教育”的華章
播灑一路善行,收成一路芬芳。在實小的學校里,我們聽到的是生命拔節的脆響,看到的是生命精彩的開放。
拾金不昧,蔚成風氣。五(1)中隊的李嘉燁拾金不昧的感人事跡在原《魯中晨刊》刊登;四(6)中隊的張啟鵬同學撿到
手機一部冒雨等候失主,失主倍受感動,把表揚信送到學校……好人好事不斷涌現,拾金不昧蔚成風氣。
扶貧濟困,踴躍參加。全校師生自發為五(7)中隊的李浩然家庭捐款,家長向學校送來錦旗,原《
萊蕪日報》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七彩苑”的隊員們帶著自己精心準備的節目與慰問品到敬老院慰問老人……關愛天然,維護環境。青松軒中隊的隊員們“生態課堂進大山”;“筍芽兒”中隊相約四季,植樹造林;“金色陽光中隊”快樂親子游,醉心賞桃花,讓隊員放飛心靈,親近天然,強化環保認識;“小草之家”低碳環保在行動,倡議廣闊市民“回絕塑料袋,重提菜籃子”……讓學生懂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如今,在實小的學校里,文明禮貌的問好成了一道亮麗的景色。學校先后榮獲“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造先進單位”“全國文明學校”“全國學校文明建造演示學校”“
山東省德耀齊魯道德演示基地”“
山東省生態文明建造演示學校”“
山東省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單位”等百余項榮譽稱號。
山東萊蕪墻體廣告
仁慈教育,著眼于師生的身心發展和生命生長,著眼于引領每一個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讓蒼茫的德育找到回家的路,未來我們信心百倍。
山東萊蕪墻體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