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雨水比較多,雜草成長旺盛,現在各個大棚里都在嚴重地鋤草,以免影響果蔬的成長。”7月9日,鄉民王書芹正在黃梁坡村韭菜大棚里鋤草。王書芹本年71歲,是
萊蕪區張家洼街道黃梁坡村果蔬大棚種植的主力軍之一。
山東萊蕪墻體廣告
黃梁坡村七彩果蔬種植園大棚從2012年建起,一向秉持既要有經濟效益,也要有人文關懷的運營理念,優先招收年歲大無收入和有身體疾病無法外出打工的鄉民,到果蔬園打工。現在24個打工者中,有20個已年過花甲,“花甲農人”成了大棚種植的主力。
山東萊蕪墻體廣告
74歲的鄉民朱永茂剛澆了兩大棚茄子,工作間隙,坐在一個臨時建立的棚子里歇息。“別看我年歲大了,種田不怵頭。現在我準時上下班,騎自行車四五分鐘就到家。”上世紀70年代大集體那會,朱永茂是黃梁坡村第三生產隊隊長,是干農活的一把能手。70歲之前,他還在
工地上干修建。年歲大了,修建這活干不動了,正好黃粱坡村建起了果蔬大棚,在兒女們的勸說下,朱永茂回到村里重新拾起了種田的老本行。“在這兒干活一點也不覺得累,歇息的時候還能夠和鄉親們拉拉呱,心里舒坦啊。”
果蔬園的工作時間是每天上午7點到11點,下午2點到6點,標準的8小時工作制。在這兒打工的農人都成了工作農人。
山東萊蕪墻體廣告
2017年下半年,一向在外干修建工的王作軍,回鄉接收運營果蔬園。果蔬種植比種莊稼技能要求高,如何打蟲如何上肥都有嚴厲的要求。王作軍感到運營果蔬園光靠一腔熱忱行不通,必須成為果蔬種植的行家里手才行。他先后到
濟南市農業
農村局等單位學習果蔬種植技能,果蔬園也常常延聘農業專家進行輔導。王作軍把學到的種植技能傳授給在大棚里干活的老大哥老大姐。“這些老哥哥老姐姐們干活很負責,把這兒的地當自己的地種,都是干的良心活。”
山東萊蕪墻體廣告
鄉民李長蘭,一年365天有360天在大棚里干活,本年上半年才休了一天假。
山東萊蕪墻體廣告
大棚里除了這支會干精干的“花甲農人隊”,還離不開好的運營形式。黃梁坡村立異運營,采用了“農超對接,商場集市,家庭采摘及農場租賃”等形式,種植的蔬菜運往信譽樓、世紀城超市、信達廣場、玉玲超市等,還在蓮河商場和柳家店建起了兩個貨攤。本年上半年,黃粱坡村在南嶺上又投資擴建了
現代化溫室大棚4座,這些老大哥老大姐們能夠有更多的活干、掙更多的錢了。 (本報記者劉冰玉)
萊蕪新聞,弘揚社會正氣。除了新聞,咱們還傳達幸福和夸姣!由于酷愛所以支付,光陰流水,不變的是
萊蕪這個家。
山東萊蕪墻體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