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標簽將徹底撕掉伴隨著新中國黔東
墻體廣告的成長和發展,黔東南州扶貧開發事業取得輝煌成就,貧困標簽即將徹底撕掉。貧困人口全面減少。通過國家救濟式扶貧、“八七”扶貧攻堅、開發式扶貧、精準扶貧四個階段,全州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從1978年至今,全州
農村貧困人口減少251.4萬人;
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90.5個百分點。貧困區域大幅縮減。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州實現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轉變,一副欣欣向榮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州發展更具活力。2012年,有15個貧困縣、153個貧困
鄉鎮、2077個貧困村,截至目前,有6個貧困縣和1183個貧困村按照國定標準實現摘帽出列,153個貧困
鄉鎮全部按照省定標準實現摘帽。全州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167萬人減少到28.6萬人,貧困發生率由42%下降到7%。為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全黔東
墻體廣告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著力改善貧困地區水、電、路、訊等各類基礎設施,共享國家發展成果。全州實現縣縣通高速,30戶以上村民組全部通硬化路,
農村安全飲水問題得到全面解決,4G等
現代通信網絡在全州基本普及,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改善。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走新路1956年,黔東南建州以來,一路沐浴著黨的民族政策陽光,始終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帶領各族群眾積極投身到改變貧窮落后面貌實踐中,苗鄉侗寨舊貌換新顏。新世紀后,特別是“十二五”以來,全州突出“城鎮帶州”戰略,按照“山水城市、綠色城鎮、美麗
鄉村、特色文化”發展思路,黔東南進一步加快中心城市、縣城與綠色城鎮、美麗
鄉村的黔東
墻體廣告建設,全州城鎮建設快速發展,城鄉面貌持續改善。加快推進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鎮化,全州城鎮建成區面積擴展到2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48.89%,接近
貴州省平均水平(52.21%)。積極推進縣城景區化,充分運用苗侗文化元素,打造鎮遠、雷山、施秉等大批城景一體化美麗縣城。實現民族文化與城鎮建設有機結合,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推動民族特色城鎮的核心吸引力和集聚能力。積極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和美麗
鄉村建設,
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成為游客向往之地。貴廣、滬昆高鐵穿梭于群山峻嶺,連接一個個小城鎮。全州16個縣市實現通高速,出行更方便。黔東南山水之間的小城鎮,不僅有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還因為交通、工業、商業等領域的發展提速,迎來前所黔東
墻體廣告未有的發展機遇。全面推進
農村客運、
農村電商、
農村物流、教育
醫療、環境衛生等建設,
鄉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黔東南正走出一條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鎮化新路。
在錦屏縣敦寨鎮三合村華敏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葡萄園,果農在管護葡萄苗
三次產業漸成規模集聚能量建州初期,黔東南是典型的農業社會。改革開放以來,著力推動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堅持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的主攻方向,建成以特色農業、資源型工業和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一是農業向產業化邁進。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創建“有機大州”,現在成為全國重要的有機生態食品及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全州“三品一標”認證面積507萬畝,占全州黔東
墻體廣告耕地面積的79%。重點發展食用菌、茶產業、藍莓、中藥材、油茶等12大特色優勢產業。截至2018年底,全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59.27億元,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221.74億元,全州糧經比為32:68。全州糧食種植面積達385.7萬畝,總產量從建州時的66萬噸提高至2018年的125.9萬噸。正在打造“苗侗山珍”區域公用品牌,全面提黔東
墻體廣告升黔東南綠色優質農產品市場影響力。二是工業實現集聚發展。持之以恒實施工業強州戰略,擺脫長期以來單靠木材加工的“木頭財政”。按照“一圈兩區”空間規劃布局,建成10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5個工業園區,工業產業門類增加到28個,培育形成特色食品加工、醫藥制造、民族工藝品、電子信息制造等一批專業園區,產城互動格局初步形成。2018年,全州園區規模工業總產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73.7%。新型工業化發展步伐加快。 三是
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十二五”以來,黔東南州突出實施“旅游活州”戰略,以旅游為重點的第三產業迅猛發展。依托“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態、原貌的歷史遺存”三大旅游資源優勢,形成以“一城(鎮遠古城)兩寨(西江苗寨、肇興侗寨)”為核心黔東
墻體廣告的旅游產品布局和精品旅游線。全州列入全國30個國際特色旅游目的地、國家全域旅游黔東
墻體廣告示范區創建單位,擁有國家A級景區56個,其中:4A級景區14個,3A級景區42個。2018年接待游客首次過億,達到1.08億人次,旅游總收入937億元。2018年,全州服務業增加值實現593億元,占GDP的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