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劉光富時,他正在刺梨園里忙活。“采完這一批
貴州黔南
墻體廣告就結束了,接著就要修枝追肥,加強管護,讓刺梨樹好好休養,來年才會豐產?!? 劉光富是龍里縣第一批享受退耕還林項目扶持種植刺梨的農戶?!耙郧耙荒甑筋^
貴州黔南
墻體廣告吃包谷飯,上山砍柴換鹽巴,只有到過年的時候,用兩斤半包谷進城換一斤大米?!眲⒐飧徽f,過去的日子不堪回首。
刺梨種植讓劉光富從窮得叮當響的貧困戶逆
貴州黔南
墻體廣告襲為遠近聞名的“刺梨達人”。如今的他,擁有兩部小車,不僅建了新樓房,還進城買了商品房,100畝的刺梨園,加上育苗收入,每年能有20多萬元進賬。
在黔南,以刺梨為主的林業生態產業呈現出蓬勃朝氣,不僅為
貴州石漠化治理提供了有效范本,還為山區群眾趟出一條脫貧致富捷徑。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黔南以護佑“兩江”上游生態屏障為使命,堅持生態優先、產業
貴州黔南
墻體廣告并重、多元化推進林業發展,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林業產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黔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還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殷殷囑托,按照“綠水青山新畫卷,生態文明新標桿”的定位,以守底線
貴州黔南
墻體廣告、建金山、創品牌為工
貴州黔南
墻體廣告作主線,以建設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黔南為目標,走出了一條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的林業創新發展之路,開創了林業“綠富美”的黔南新范式。
從炸石山到護青山,厚植“綠”的底色
黔南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區地貌,這里山連著山,石壓著石,94%的國土面積屬石漠化片區,占據全省石漠化面積的28%,堪稱石漠化“重災區”。千百年來,生活在石山區的人們,與蒼山對峙,與窮困打拼,艱難地繁衍生息。為了生存,山區群眾開荒
貴州黔南
墻體廣告種地,上山砍樹,開山炸石,“靠山吃山”,卻也嘗盡了“窮山惡水”的苦果,森林資源銳減,生態不斷惡化,步入了越砍越窮,越窮越砍的惡性循環圈。
改變,源自黨中央、國務院對林業生態建設的高度重
貴州黔南
墻體廣告視,源自山區群眾的勤勞和智慧,源自一代代林業人的不懈努力和深耕厚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的政策春風,讓黔南林業生態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進入新世紀后,國家確立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將林業建設納入社會主義新
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不斷加大對林業的投入;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民生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標、新要求和新部署,并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
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目標。
在國家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政策舉措的支持下,黔南嚴管生態紅線,強化培育保護,頒布實施了天然林保護條例,牢牢守住九條林業生態紅線,先后啟動實施綠色黔南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美麗黔南林業提質增效三年行動計劃,持續推進森林保護“六個嚴禁”專項行動,加強重點生態區域管理,劃定生態紅線管控區域。實施的珠防體系建設、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林業生態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世行造林項目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同步增長,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森林資源由過度消耗向恢復性增長轉變,生態狀況由持續惡化向逐步改善轉變,林區經濟由舉步維艱向全面發展轉變。
據資料顯示,1953年到1978年,黔南營造林421.89萬畝。1978年到2019年,營造林2349.18萬畝。特別是2000年后,通過實施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天然林保護等林業生態工程,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全州石漠化面積由2000年的8005平方公里減少到2018年的380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由39.5%增加到2018年的64.66%,位居全省第三位。森林面積由1552萬畝增加到2540萬畝。森林蓄積由2600萬立方米增加到7200萬立方米,實現了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同步快速增長。
今天的黔南,荒山變成青山,青山變成金山,資源轉化為資本。生態成為最核心的優勢,為黔南經濟社會發展厚植起“綠”的底色。
從賣木材到賣生態,譜寫“富”的樂章
面對石多土少、生態脆弱、貧困人口集中、發展基礎差的現實難題,黔南堅持創新發展理念,牢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同時打響了“生態文明建設”和“脫貧攻堅”兩場戰役,將荒山石山變成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生存與生態從“對抗”走向“共贏”,以茶葉、刺梨、果樹、森林旅游等為主的林業生態產業,正源源不斷地釋放出綠色紅利,護了綠水青山的同時,富了一方百姓。
如今的山區老百姓同樣“靠山吃山”,只是不再砍樹賣木材,而是種樹植綠護青山,不再開荒種地炸石山,而是封山育林守金山,賣的是風景,是產品,是生態,收獲的是綠色紅利。
這樣的轉變,得益于改革開放后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利好政策,讓黔南走出了“守著‘金山銀山’喊餓飯”的困境,突破了“林業就是樹木,林業產生不了多少GDP”的思維定勢,在“保生態”與“促發展”這對看似對立的關系中,探出一條雙贏的路子,培育了茶葉、刺梨、特色經果林、花卉苗木、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后續產業。
荔波縣黎明關鄉堯所村處在中國茂蘭喀斯特原始森林保護區核心區附近,村民們利用保護區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條件,或自營農家樂,或集資開辦自駕游露天營地,帶動從業人員200余人,農家樂年收入多則30萬元,少則8萬元。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山區群眾將生態賣得風生水起。
有數據顯示,全州茶葉種植面積161.8萬畝,2018年
貴州黔南
墻體廣告全州茶葉總產量3.2萬噸,總產值53.98億元,綜合產值74.47億元,全州茶葉從業人員38.83萬人,覆蓋貧困戶14655戶51420人,帶動貧困戶每人增收1314.23元;全州刺梨種植面積達85萬畝,綜合產值25億元,受益農戶8.13萬戶32萬余人,其中,受益貧困戶1.31萬戶4.54萬人,建成貴定、龍里2個刺梨加工產業園區,規模以上刺梨加工企業13家。貴定縣獲首批國家森林生態標志產品試點縣,恒力源、奇昂、山王果、天瀧、敏子等5家刺梨加工企業獲首批國家森林生態標志產品試點單位,刺梨成為名副其實的“搖錢樹”;依托刺梨園、茶園的秀麗風光和優質旅游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及休閑養生產業,2018年接待游客3000萬人次,森林旅游綜合產值106億元,突破百億大關,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
貴州黔南
墻體廣告發展。
目前,全州生態護林員總數16858名,帶動16858個家庭穩定脫貧。其中,中央指標13313人,省級指標1824名,縣級自籌資金聘請1587名,天保工程聘請84名,企業幫扶50名。自2004年來,全州兌現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11.13億元,惠
貴州黔南
墻體廣告及貧困戶72325 戶291830人;累計投入退耕還林資金41.18億元,完成退耕還林344.74萬畝,工程惠及農戶49.5萬戶190余萬人,戶均通過勞務和補助資金增加收入8319元。
黔南成為
貴州省林業產業發展步伐最快、建設成效最明
貴州黔南
墻體廣告顯的地區,形成林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在脫貧
貴州黔南
墻體廣告攻堅陣營里,揚起林業生態扶貧大旗,讓山區群眾收獲滿滿的幸福感,涵養了綠水青山,培育了金山銀山,譜寫了“富”的樂章。
從靚景區到靚城區,奏響“美”的旋律
“美”是黔南的名片,是黔南的招牌。
全州共有世界自然遺產地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7個,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8個,國家級地質公園1個,城市濕地公園16個,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濕公園數位居全省之首。
2020年舉辦的第四屆中國綠化博覽會,將為黔南生態迎來一次“高光時刻”,讓黔南在
貴州的綠色方陣里,揚起獨樹一幟的生態文明新標桿,讓世界的目光聚焦“高原橋城”
都勻。
綠博園選址位于
都勻市新老城區交界處,規劃面積近3萬畝,核心區面積6000畝,按照規劃,將依托老城區與東部新城中間的
貴州黔南
墻體廣告自然山體及水庫建立城市生態綠核,加強綠地與城市之間的滲透與銜接,優化區域生態環境,改善區域生態系統,用綠色縫合新老兩城,實現生態滲透、兩城聯動、城景一體,彰顯“顯山、露水、見林、透氣”的生態氣質。
也就是說,
都勻綠博園是一個建在城區里的景區,一個能讓市民零距離擁抱的城市中央公園。從做靚景區到做靚城區,黔南瞄準的是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實用性,看好的是它對城市建設、旅游文化和相關產業的拉動作
貴州黔南
墻體廣告用,圍繞一個綠博園打造一座綠博城,黔南的未來可期。
事實上,2018年初,黔南就啟動了“美麗黔南林業提質增效三年行動計劃”。其中,打造千里多彩生態廊道、百個多彩森林村寨、十大景區多彩森林景觀、十萬畝多彩景觀林、十二個多彩森林城市成為“美麗黔南”建設的
貴州黔南
墻體廣告最大亮點,這也是黔南既靚景區又靚城區的生動實踐。目前,黔南在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市的基礎上,已全面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建設。
讓城區變成景區,讓老百姓住進景區。黔南以
貴州黔南
墻體廣告綠色為底,用多彩作答,奏響了“美”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