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清松劉麗瑩黃浩珉
施行村莊復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作業的總抓手。臨邑縣堅持“縣布局、鄉推動、村發力”,三級聯動、各盡其責,擔任作為、同向發力,推動村莊復興在臨邑大地構成生動實踐。
頂層設計綱舉目張 當好作戰指揮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縣委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一線指揮部’。”臨邑縣以“在打造齊魯樣板中率先打破、走在前列”為方針,把舵定向、謀篇布局、凝聚合力,敏捷擺開村莊復興新戰局。
搭建安排系統,調整充分全縣農業村莊作業領導小組,臨邑縣主要擔任同志親自掛帥、牽頭抓總,60個相關部門一起參加、齊抓共管。實施“1+5”作業系統,設立1個總和諧辦公室和5個專業辦公室,總和諧辦公室擔任歸納和諧及“生態宜居”作業,5個專業辦公室別離擔任“人才復興、安排復興”“工業興隆”“鄉風文明”“生活富裕”“辦理有用”等作業。堅持整體推動、分線作戰,出臺《臨邑縣關于施行村莊復興戰略的定見》,高點定位、清晰路徑,統籌調度、全面發力;各專業辦公室別離擬定作業方案,清晰職責、重抓落實。
圍繞“工業開展”,臨邑樹立大農口運行機制,對農業開展實施一口辦理,統一裝備資源,集中發力項目,初步樹立起包括200多個項目的村莊復興項目庫。樹立項目證明準則,成立項目證明委員會,凡是涉及到村莊復興的項目,都安排有關方面專家、部門等進行評審把關,進步項目經濟效益和可持續性。在人才支撐方面,該縣施行縣級領導包村、干部駐村、農技人員進村,遴派868名優異年輕干部到村擔任經濟委員,構成了“千名干部下底層”的生動局勢。擬定《臨邑縣干部正向鼓勵施行方案》,對在村莊復興一線任勞任怨、厚實苦干、實績杰出的優異年輕干部優先提拔任用。
臨邑堅持把工業興隆作為村莊復興的重中之重,帶動促進生態宜居、鄉風文明、辦理有用、生活富裕協同開展,堅持用工業化理念開展
現代農業,大力引入工業本錢,構建起“南部特征栽培、中部生態循環、北部特征養殖”的
現代農業大格式,探究構成了以工商本錢為主導的一二三產融合開展形式。重點打造了涉及臨盤、林子、宿安、孟寺、理合務等5個城鎮(大街)37個村,集脫貧攻堅、團體經濟、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等于一體的村莊復興示范帶,為全面推動村莊復興供給可推廣可仿制的經歷。其中,熟睡資源聚合經濟形式在
德州市推廣,并得到省委書記劉家義同志的肯定。
自動擔綱高效作為 做好推動突擊隊
城鎮黨安排在村莊復興中發揮著承上啟下作用,臨邑縣各城鎮(大街)敢于立異,重履行落實,抓安排施行,推動村莊復興高質高效展開。德平鎮以“支部書記擂臺賽”為依托,完善鼓勵機制,抓好新任村班子建造。理合務鎮實施班子成員與新任支部書記結對幫扶,清晰各村開展思路和方針。林子鎮展開“新任干部跟蹤培養”黨建立異項目,以黨建引領能力建造。宿安鄉提出“做三型干部,創五星支部”創立活動,配套擬定《宿安鄉底層黨安排“千分制”查核及星級鑒定準則》,借助精準查核,進步作業活躍性。各城鎮(大街)各出各的特征牌、各打各的優勢仗,構成了競相開展、良性互動的生動局勢。
村莊復興,工業興隆是重點。臨邑各城鎮(大街)狠抓工業開展,以轉型提質培養新動能,杰出“一產轉型”,大力推動村莊一二三工業融合開展。堅持規劃引領。宿安鄉施行“三個一萬”工程,即一萬畝設備蔬菜、一萬畝有機農場、一萬畝循環農業,打造生態循環農業大格式;臨南鎮依托綠谷
現代農業工業園,創立“西紅柿小鎮”;林子鎮借助高端
化工園區、萬畝槐林,打造“三產融合小鎮”,先期規劃建造了村莊復興先行區;德平鎮大力開展特征養殖業,成功獲批國家第一批農業工業強鎮。大力引入工商本錢。宿安鄉引入北京世貿天階集團、港澳臺商會和天邦漢世偉集團,臨盤大街引入北京馥裕農業科技有限
公司,凱盛浩豐智慧大棚、
德州壹號土蛋雞、華萊士北方生產基地項目別離落戶臨南鎮、德平鎮、孟寺鎮。截至2018年末,全縣共培養規劃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6家,工商本錢帶來了的資金、技能和先進辦理經歷,使農業轉型在臨邑構成燎原之勢。
堅持問題導向,抓實精準服務,自動出擊,大力推廣新技能、新品種、新業態,為加速復興增加新動力。德平鎮成立
德州富益民農業服務有限
公司,供給產前、產中、產后全鏈條服務,取得全省農技推廣先進團體。理合務鎮活躍與省農科院、北京首農、融青農業
公司對接協作,加速新品種培養,推廣無土栽培和水肥一體化技能,帶動全鎮8000個大棚提檔晉級。臨南鎮開展第五代琴弦式高標準冬暖蔬菜大棚1.5萬個、聯棟式智能育苗溫室大棚5萬多平方米,引入
現代育苗
公司7家,推廣應用栽培新技能、新形式24項。宿安鄉領辦創辦興達蔬菜批發市場,入住客商30余家,解決500余戶、2000多個蔬菜大棚的銷售問題。
山東德州墻體廣告
七位一體精準發力 打造復興橋頭堡
山東德州墻體廣告
為全面提高底層黨建水平,助力施行村莊復興戰略,臨邑立異樹立了底層黨建“七位一體”作業布局,即班子建造、團體經濟、扶貧脫貧、生態文明、網格化辦理、團體產權準則改革、土地協作社。以團體經濟為抓手,以脫貧攻堅、生態文明建造為方針,以土地股份協作、團體產權準則改革、城鄉網格辦理為路徑,傾力建造新時代的新村莊。
山東德州墻體廣告
全面落實坐班值守準則,以“黨員活動日”為載體,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堅定信念,鍛煉黨性,樹牢公仆認識,進步政治站位。實施“陽光村務”,注重公正公平,“一碗水端平”,857個村悉數推行了“三務”公開準則,樹立健全了村務監督委員會,接受廣大黨員
大眾的日常監督和民主監督。捉住縣內培訓、外出觀賞等機遇,安排了2100多名黨員
大眾代表先后到章丘、沂南、蘭陵等地,解放思想、開辟視界,經過黨建引領,更好地把黨員
大眾安排起來,把村莊資源優勢爆發起來,把全社會支農助農興農力量匯聚起來。上一年,有6個村支部書記榮獲市級以上“擔任作為好書記”、3個村班子榮獲市級以上“干事創業好班子”。
山東德州墻體廣告
杰出強村富民,提高帶動力。臨邑各村級黨安排充分發揮戰役堡壘作用,經過支部引領、統籌資源,量體裁衣、探究立異,強大村級團體經濟,實現團體和
大眾“雙增收”。構成了以宿安鄉邢仙龍村為代表的“黨支部+村域熟睡資源”,以林子鎮苗甫庵村為代表的“黨支部+土地股份制協作社”,以臨盤大街前楊村為代表的“村支部+團體產權盤活使用”等多種團體經濟增收老練形式,帶動全縣村莊新上團體項目857個,共挖掘村莊街巷邊角、閑散宅基和拋棄坑塘等“熟睡資源”4850畝,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協作社85家、入股土地3.5萬畝,預計可促進全縣農人增收近1億元。
山東德州墻體廣告同時,村“兩委”班子成員帶頭開展致富項目617個,帶領
大眾組建新型運營主體1500個,建造溫室大棚3萬多個,栽培苗木花卉2萬畝、蔬菜30萬畝。截至2018年末,全縣68個省定貧困村悉數摘帽,建檔立卡貧困戶5072戶、9979人,根本脫貧。“以服務代辦理、融服務于辦理”,臨邑不斷加強村莊辦理,為
大眾辦實事、解難題,把
大眾凝聚在黨安排周圍。以網格化為手段,優選黨員干部、后備力量作為骨架,歸納運用數字化、信息化技能,及時發現隱患、排憂解難,累計解決問題2.3萬個。以推陳出新為導向,以村級安排活動場所和新時代文明傳習所為陣地,成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新安排”,倡樹“鄉風文明”新風尚。以美麗村莊為抓手,大力推動城鄉環衛一體化、旱廁改造、路途硬化等“生態宜居”配套建造,全縣建成美麗村莊136個、森林村居3個,村莊生產生活環境大為改善。
山東德州墻體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