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鶴壁新聞網訊-鶴報融媒體記者 朱向陽 文/圖】9月3日,雖已入秋,但夏季的余溫還未退去。臨近晌午,山城區石林鎮黑家崗村的蓮藕池旁蹲著兩個中年漢子,他們是區派駐村干部譚勁松和村黨支部書記李秋喜。兩人的衣衫濕了,前額滲出了細微的汗珠……“前段時間雨水多,怕藕腐朽,俺倆得空就來瞧瞧。”譚勁松說,“水下的蓮藕已有杯口粗,豐收在即。”
譚勁松介紹,黑家崗村有128戶580人,原建檔立卡貧困戶有24戶71人。經過近幾年的努力,現在全村僅剩1戶4人未脫貧,估計本年年底能全部脫貧。
豐厚學習內容,加強基層安排建設
前些年,黑家崗村因村務公開準則執行不到位等原因形成諸多不合。譚勁松到任后,決計團結村“兩委”干部,加強安排建設,處理基層黨安排軟弱渙散問題。
“其時,山城區把每月25日定為黨員活動日,每月21日由區委安排部下發學習資料,包括黨章、扶貧知識等內容。咱們根據本村實際情況增加了理論思想和責任擔任等內容。咱們每周末都會安排黨員大講堂,并通報村級作業進展情況。因為村里有不少雞毛蒜皮的小事,咱們還會邀請有經驗的老黨員解說作業經驗和作業方法。”譚勁松說。
2018年,譚勁松的父親因病先后3次住院,因臨近脫貧攻堅查核期,譚勁松分身不暇。身為黨員的父親寬慰兒子:“安心作業,家里的事兒不必你管。”本年8月15日,譚勁松的父親心臟衰竭,與世長辭。因8月16日省查核組要到村里查看,譚勁松一直在村里準備資料,未能見父親最終一面。
河南鶴壁墻體廣告
完善基礎設施,生態、文明齊開展
“吃水不必挑了,便利多了,也干凈多了。”在鄉民閆香只家的宅院里,她右手端著洗菜盆,左手擰開水龍頭向記者展示。
河南鶴壁墻體廣告
村中原有一口老井,泥沙多,有時還會出現井水發黃的情況,鄉民意見強烈。2018年1月,村里爭取到資金5
河南鶴壁墻體廣告0萬元,埋設主管道1000多米,把村內供水管與市政管道連接,又安裝入戶管道3000多米,全村人都用上了自來水。
黑家崗村進村橋建設于20世紀70年代,橋面狹隘,不能滿足車輛通行需求。村里出資92萬元新建了一座25米長、8米寬的水泥橋;投入69萬元把村里的大街小巷一致修整、硬化,主路由3.5米擴寬至6米,完成了路途戶戶通。
河南鶴壁墻體廣告
村委會工作點不遠處,有一個大廢物坑,是20世紀70年代拋棄的泄洪坑,鄉民飽受困擾卻不知道怎么辦。村“兩委”干部經過調查,清理了廢物,種上了蓮藕,在美化環境的同時帶來了經濟效益。
李秋喜介紹,村里新建了新時代大舞臺,投入10萬元新建了文明廣場,置辦了鑼鼓、旱船等,豐厚鄉民文明生活;改建了標準化的衛生室,還配備了工作電腦、
醫療床、
醫療器械和各種
藥品。
河南鶴壁墻體廣告
開展集體經濟,帶動鄉民脫貧致富
因村里資源少,栽培作物單一,黑家崗村集體收入2016年時為零,到2018年年底已達3萬多元,僅村委會工作房屋頂租借一項(用于放置太陽能光伏板)年收入就5000多元。
廢物坑改造后被劃分為5個池塘,其中2個已種上蓮藕,1個垂釣池內投放了近千尾鯉魚。以蓮藕栽培為例,依照每斤2元計算,本年產量估計在1.2萬公斤左右,可增收近5萬元。
河南鶴壁墻體廣告
記者走進鄉民張有富家,他正在和妻子一同擇菜。張有富年過七旬,但他身體健壯,精神頭兒很足,抽空就到鶴鳴湖邊的食用菌栽培基地打工。他說:“我首要管包裝,一天能掙50塊錢。現在的生活是越來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