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陽市北石窟寺采訪時了解到,北石窟寺南側400米處的石道坡疑是蕭關道的一段,也是漢唐蕭關古道僅存完好的一段。該古道遺址總長3180米,疑為我國絲綢之路古道保存最長、最完好的一段,由黃土高原上的車壕(駝道)、石山上的石道、平地胡同三部分組成。其間石道總長323米,中部石道上有長期碾軋形成的很深的車轍。
甘肅嘉峪關墻體廣告發布
北石窟寺坐落慶陽市西南25公里處,蒲河和茹河交匯之東岸的覆鐘山下。在長120米,高20米的赭紅色石崖之上,開鑿著自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窟龕295個,有巨細雕像2125尊,窟龕密布,形如峰房,是隴東地區內容最為豐富的石窟。特別是165洞窟高達14米,深15.7米,寬21.7米,規模宏大,全國罕見。文物保存完好,內容豐富,其歷史、藝術、科學、旅游價值很高。1988年1月被國務院發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
甘肅四大佛教石窟之一。
甘肅嘉峪關墻體廣告發布
記者采訪中看到,古道遺址坐落北石窟寺南側400米處的一座寺廟遺址附近。北石窟寺區域是隴東前期人類生息繁衍、交流融合的中樞,秦漢今后開展成網狀絲綢之路在隴東的一個重要節點。而遺址不遠處則是蒲河和茹河交匯,具有人口會集、智慧和文明誕生的中心要素。此外,遺址里的石道上有很深的車轍,必然是古時長時間車馬行進碾軋才能有的成果。
甘肅嘉峪關墻體廣告發布
甘肅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吳正科介紹,蕭關道,唐代詩人稱“蕭關路”。漢初漢高祖與匈奴和親,漢文帝派大將灌嬰阻擊匈奴,老上單于進軍彭陽,漢張相如進擊匈奴,均通過此道。公元23-24年間,東漢史學家班彪作《北征賦》,班彪從
長安動身,至涇陽,然后到淳化甘泉宮,后至旬邑豳鄉,觀賞了義渠戎國國都和泥陽班氏祖廟,然后經覆鐘
山西北行5公里的彭陽縣古城,循茹河西上,經朝那,在這里班彪憑吊了漢孝文皇帝十四年為國捐軀的北地都尉孫卬,然后過蕭關和現在的
固原,往西北經現在的海原、景泰,過黃河往西進入河西走廊。這是其時隴東地區網狀絲綢之路中一條非常重要的線路。
甘肅嘉峪關墻體廣告發布
吳正科介紹,這條古道遺址總長3180米,是現在已知國內絲綢之路古道保存最長、最完好的一段。其間,石道總長323米,中部石道上有長期碾軋形成的車轍,車轍深0.25米,寬0.40米,長84米,可見其時車來人往的富貴景象;駝道則經幾千年的車馬行走、雨水沖刷、人工修墊,黃土地上的路途變成幽靜的峽谷,置身其間,給人以奇特的震撼。
甘肅嘉峪關墻體廣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