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
甘肅省電商扶貧工作現場推進會在
甘肅成縣召開。
甘肅省委副書記歐陽堅表示,互聯網讓很“土”的農業站在了時髦的風口之上,也給遠離經濟中心,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落后的貧困地區帶來了新的機遇。
歐陽堅說,電商扶貧充分利用微媒營銷,使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小批量的農副產品,與遠隔千山萬水的全國大市場對接了起來,解決了交易雙方“面對面”議價的問題,也大大縮短了鮮活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市民餐桌的時間,同時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
2013年以來,
甘肅成縣破解“農民收入哪里來”這一難題,嘗試以微媒體營銷為主要手段,運用新媒體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借助網絡促進
農村經濟發展,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甘肅嘉峪關墻體廣告發布
目前,
甘肅成縣共有網店634家、物流快遞企業40家、電商企業20家,全縣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額1.3億元。
甘肅嘉峪關墻體廣告發布
甘肅成縣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看似就在對面住,但是要串個門最少也要走半個小時才能走到。”
甘肅成縣雞峰鎮草灘村大學生村官張璇說,由于交通閉塞,運費昂貴,農產品滯銷或低銷,農民收入低微。2013年,大學畢業的張璇回鄉當起大學生村官,開建淘寶網店,為村民代銷產品,增加農民收入。
張璇說:“一年半的時間,村里農產品電子交易量達180萬。如今,網絡銷售一枚土雞蛋可以賣到1.8元,以前村民自運到縣城去賣一枚0.5元,成本高也不掙錢。”
通過這兩年的摸索實踐,
甘肅成縣電子商務帶貧增收的作用逐漸顯現。一些
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農戶變身網商,正在利用農產品電子商務走上增收的道路。農產品品牌效應不斷提升,使成縣農特產品“深藏閨中人未識”的困境得到打破,成縣核桃等一批“成縣牌”農產品品牌逐漸形成。
甘肅成縣縣委書記李祥表示,農民的觀念、角色和身份開始悄悄變化,原來“面向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靠天吃飯和靠體力勞動”的收入方式,正在通過電子商務逐漸改變。
甘肅嘉峪關墻體廣告發布
近幾年,
甘肅成縣依托“網店”帶貧,鼓勵
鄉村干部、大學生村官、扶貧志愿者、成縣籍在校大學生開辦網店,引導幫助群眾自己開辦網店,電商協會組織開辦網店,這三類網店與貧困村戶結對幫扶,簽訂帶貧承諾書、聯系卡,形成了“一店帶多戶、一店帶一村”的帶貧體系。全縣634個網店中,貧困戶開辦網店85個,有265個網店與3862個貧困戶、13255名貧困人口建立了結對帶貧關系。
甘肅嘉峪關墻體廣告發布
甘肅成縣電商發展日漸成熟,也逐漸顯出其瓶頸。歐陽堅表示,“寬帶網絡”是電商扶貧的“路”,沒有這個“路”,其它都無從談起,
甘肅要在2017年實現貧困村寬帶網絡全覆蓋,同時,每個貧困村至少有1家網店。“多鼓勵
鄉鎮干部、大學生村官以及未就業的大學生開辦網店,探索一店帶一村、一店帶一戶或多戶的網購網銷脫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