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報道 >>41.3%網民不滿養老金多軌制 呼吁政府有所作為
41.3%網民不滿養老金多軌制 呼吁政府有所作為
- 良心做事 誠信待客 專心服務
- 掃一掃
加好友
2014年02月22日 09:02
相關案例:
本文標簽:
天津墻體廣告
天津墻體廣告 “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已超越兩億。”2月19日,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披露了最新數據。
養老難題日益嚴峻,我國要如何擔負起占總人口14.9%的“生命之重”?中青輿情監測室抽樣剖析顯現,41.3%網民不滿養老金多軌制,呼吁政府部門有所作為。但有近三成網民以為,今后的養老問題“不能光靠政府”。
41.3%網民不滿養老金多軌制
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2月21日,中青輿情監測室共統計到與“養老”有關的輿情信息3210多萬條。中青輿情監測室抽樣剖析5萬條。剖析結果顯現,41.3%的網民對當下養老金多軌制表示不滿,25.5%的網民以為處理我國養老窘境還任重道遠。
“機關事業單位局部人奉獻大于社會均勻程度,但不代表能夠把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待遇凌駕于整個社會之上。國度財政是用來維持社會公平的,不是用來加強競爭的。”網民“船家傲”的觀念具有一定代表性,“假如公務員待遇表現了市場程度,那么進步公務員退休待遇可能得到更多同情分。現狀則是完整相反。”
草根和學者的聲音不約而同。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開展研討所副所長周海旺對這個意見表示贊同:“國度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在根本養老金待遇方面是有較大差別的,這遭到了普遍批判。減少不同人群的養老金差距,是將來開展的方向,但需求漸漸轉變。”
在養老金并軌方面,2013年中,多個中央有了新的打破。
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福建省、山東省、吉林省及湖北省武漢市相繼樹立了城鄉居民統一養老制度。深圳施行了機關與企業養老并軌,對新進事業單位人員,試行“社會養老保險+職業年金”的養老保證制度。
“但是,簡單地拉平不同類型人群的養老金待遇也不合理。”周海旺說。
他舉例表示,上海推行的補充養老保險,只要企業可以參與,機關事業單位是不能參與的。由于一些效益好的企業還會幫員工買補充養老保險,金額較高,“招致員工收入比機關事業單位還要高”。“簡單地說,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養老待遇分歧,會帶來新的不公平現象。”周海旺說。
周海旺以為,養老金并軌并不意味著每個人的養老收入都一樣,奉獻與待遇掛鉤,統籌社會公平應該是養老金制度變革的準繩。
他舉了日本養老金制度的例子。日本的養老金由國民年金、厚生年金和共濟年金等組成。前兩者由政府管轄,不論政府公務員還是企業員工,規范是一樣的。“但公務員和教職員還有特地的共濟年金,而企業員工能夠參與各類企業年金方案,政府給予稅收優惠”。
處理養老問題,靠政府?
“養老不能光靠政府?”
民意從一開端的抱怨到冷靜面對,讓上述問題不再是一個笑談。中青輿情監測室的抽樣剖析顯現,28%的網民認同養老要靠政府、社會、企業共同承當。
目前,公辦養老機構常常面臨“一床難求”的場面,而民辦養老機構空余床位多,卻得不到有效應用。“民辦養老機構的收費較高,效勞質量也沒有公辦機構好,所以人們還是更愿意往公辦機構中擠。”中國老齡科學研討中心副研討員郭平說。
中國青年報記者統計,湖南株洲、浙江溫州珊溪鎮街頭村、安徽合肥、湖北赤壁、內蒙古佳木斯市、遼寧省等地曾經試行了“居家養老”形式。
每個中央的詳細做法又各不相同。
合肥市構成的是政府購置效勞、市場有償效勞和意愿者公益效勞體制相分離的居家養老效勞體系。溫州市文成縣在鄉村試行的是“銀齡互助”——讓行動便當的老人協助孤寡老人。每位意愿者拿到了“銀齡互助”工作手冊,印上銀齡對象的姓名、年齡、聯絡電話和意愿者的姓名,能做的事情包括“鄰里守望、肉體關愛、生活照料、贈送物品”。
這樣的“居家”形式,效果如何?
首先奏效的,是公立養老院等候名單上的“長龍”縮短了不少。
以株洲市為例,該市設立的23個省級居家養老效勞示范點、18個市級示范點、71個縣區級示范點,就能提供新增床位數1.18萬張。
而據遼寧省統計,該省2013年的各級養老效勞中心達893個,社區老年照料中心等各類老年效勞組織5000多個,年均效勞52萬人次。
郭平以為,為緩解民辦養老機構的窘境,有一個效勞的規范和評價體系,是將來管理多樣化養老機構的一個重要措施。“國務院2013年9月發布的關于加快開展養老效勞業的若干意見中,以至倡導創辦家庭式養老機構,可能10張床就能開一個家庭養老院”。
但政府絕非能夠“放手不論”。郭平以為政府能做的還有很多:“政府重要的作用應該表現在指導合適的民間團隊來參與到效勞中,在效勞規范、衛生環境、軟硬件設備規范上統一管理,并且設置相應的退出或懲罰機制,否則市場還是會比擬亂。”
據中國青年報記者不完整統計,在北京、天津和浙江寧波,都曾經樹立了養老機構評價制度。
“將來養老機構關于效勞人員的才能、學問、技藝的請求,都會比擬高。否則,就很難保證老人在機構中的生活、護理質量以及入住的效勞需求。”郭平表示,進步民辦養老機構程度、推行和公辦機構同步的規范、完成標準化管理,都是將來的方向。
進養老院應該是“托底”選項
郭平預測,居家養老形式會是將來養老形式的主流。
“實踐上,如今各地根本認可了這種形式。如今大約有95%左右的老人都是居家或在社區范圍內養老,真正能到機構去的不到2%。”郭平說。
居家養老形式,也與國際社會所倡導的方向接軌。郭平引見,結合國1991年12月16日經過的《結合國老年人準繩》中曾經提出:“老年人應能盡可能長期在家寓居。”
周海旺也表示,居家養老是契合我國國情的一種養老方式,應是人們重點關注的養老方向。“我國老年人的收入總體較低,絕大多數人選擇在家養老。特別在一些大城市,比方北京、上海,都在積極地探究這項工作。”
但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居家養老也面臨著應戰。周海旺表示:“受方案生育政策影響,上世紀60年代以后出生的城市人群,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的父母,當這批人步入老年后,靠子女來養老將越來越艱難。”
因而,他提出社區效勞應輔助居家養老。“社區或社會組織都應該提供更多不同類別、不同等級的效勞,以滿足居家養老的需求。”
“在政府堅持保證根本養老公共效勞的根底上,應著力發揮社會力氣作用,確保老年人的特殊效勞需求,還有在根本效勞需求之外需求的社會效勞需求。”郭平說。
周海旺倡議,社區內能夠建小型的養老機構或者寄宿中心。“老年人能夠在機構里承受一些效勞,比方用餐、展開各種活動,晚上再接回家。或者在子女短期出差期間,把老人送到暫時寄宿機構中去照顧。”此外,社區效勞還應該向人性化開展,比方:上門幫老人做家務、送餐上門、緊急維修、幫老人購物、陪老人就醫等效勞。
“以北京為例,未來的趨向可能就是,最終把3%到4%的老人規劃在機構內、社區以外的中央養老,其他老人都在社區內養老。”郭平說。
他以為,這3%的主體人群主要應該是“托底”人群。這是指失能、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比方患有老年失智癥的老人,在家中的確很難保證生活質量并提供照料資源。
目前,公辦養老機構的“社會托底”作用并不明顯。學者指出,由于缺乏合理的養老機構管理規范和入住規范,公辦養老機構中效勞的對象也并非“托底”人群。
郭平對政府“包辦”養老的形式并不贊同:“過去幾十年來看,政府創辦的養老機構和效勞的效率并不高,占用的資源很多,但帶來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比擬有限。從變革的方向來看,應該越來越多地發揮市場的作用,以至包括未來對公辦養老機構采取公辦民營,或者公司化、企業化管理。”
“變革的開端隨同著風險和難度,但從老齡化開展的趨向來看,政府購置養老效勞,讓更多的養老效勞走向市場化,是大勢所趨,是必需要鼓舞的。”這位并不支持“必需無條件常回家看看”的學者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