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
汽車史,半部
柳州史。工業是
柳州之魂,
汽車產業則是這魂之精髓,代表著
柳州的精神和氣質。如今,
柳州作為
汽車城的成就,已經為世人所熟知;但鮮為人知且需要去深入探尋的是,
柳州汽車產業一路走來,有的不僅僅是輝煌和
廣西北海墻體廣告榮耀,更是一次次挑戰和危機中的堅持、抉擇和擔當:
——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
柳州汽車工業在一片空白中起步,造出第一輛
汽車,實現從零到一的突破;接著,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70年代至80年代,拖拉機生產銷售陷入低迷,
柳州汽車制造涅槃求生,轉型到商用車生產,繼
廣西北海墻體廣告廣西北海墻體廣告而“神車”風行。
——時間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外資開始進入我國
汽車市場,國內車企迎來最大挑戰。
柳州決策“中中外”合作,將
五菱微車大部分股權無償劃撥給上汽,進而再由美國通用注資持股。這個“驚世駭俗”的舉動引發爭議聲不斷,在“白送”的
廣西北海墻體廣告質疑目光中,
柳州汽車工業獲得了資金、管理、技術方面的強大支撐,拋開眼前利益,著眼整體和長遠發展,回頭再看,這個決定需要何等魄力和擔當。
——轉眼到了
廣西北海墻體廣告2008年至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來襲,在一片嚴寒霜雪中,不服輸的
柳州人從未“關門貓冬”,而是逆境中崛起,開始籌劃建設
汽車城。2010年9月,自治區正式根據戰略部署,要求
柳州把產業園區與城市新區的建設相結合,在柳東新區建設
廣西柳州汽車城。2011年2月,
汽車城奠基,
柳州躋身全國五大
汽車城之列。
——不沿邊不沿海、地處我國西南地區的
柳州,硬是在沒有區位優勢的情況下,最終形成了
汽車產業的集聚效應,成為國家
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國家
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是國內唯一擁有
一汽、
東風、上汽、重汽等四大整車生產企業的
汽車城,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體系。
——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競爭異常激烈,在
新能源汽車賽道上,
柳州其實并不占優勢,但我們依舊敢于亮劍,持續發力,形成從研發、生產到配套、推廣的
新能源汽車“
柳州模式”,全力布局
新能源汽車的全場景應用,從基礎工作一項項做起。
滄海橫流方顯英
廣西北海墻體廣告雄本色。
柳州汽車產業不服輸的車輪,一路彎道超車,實現逆襲。從今天起,本報推出“不服輸的車輪——探尋
柳州汽車產業精神內涵”系列報道,這并不是一組“點贊式”的報道,而是從
柳州汽車產業經歷的一些危機和挑戰、一次次低迷和困境的突圍當中,進行自我審視和思考,探尋我們一路走來所秉持的信念,那就是:不服輸。
新中國成立后,
廣西北海墻體廣告柳州造出的第一輛
汽車是“大錘掄出來的”;第一輛微型商用車則是拆分了一輛整車的5000多個零部件,一步步復制、改進而成。是的,故事的開始并不算“高大上”。因為,站在賽道起點上的
柳州,其底蘊還很“草根”,想要逆襲,唯有敢想敢干。
我們能做:
廣西北海墻體廣告 大錘敲打出的第一輛車
柳州工業已有百年歷史。從
柳州工業博物館展陳看,新中國成立前,
柳州曾為“
廣西工業中心”,生產了
廣西首輛“木炭
汽車”、
廣西第一架飛機。但因歷史原因,
柳州工業非常薄弱,1949年全市(不含今轄縣)工業總產值僅為913萬元。
在
柳州工業發展史上,1954年10月6日,
柳州農業機械廠成立(現
東風柳汽前身,簡稱柳農),當時以水溶泵等農用機械為主營業務,產品落后,沒有引起人們的特別關注。1969年,全國出現第二次
汽車產業熱潮,“全區召開了一個生產會議,區領導在會上說到全國形勢,好多省都在做
汽車,我們
廣西現在還沒有
汽車,能不能上,要不要上?”
東風柳汽原黨委書記陳福基介紹
柳州生產
汽車歷史時說,自治區領導提出的問題傳回到廠里后,工人們喊出了“別的省可以做
汽車,我們為什么不能做!”“憑我們工人階級一雙雙快手,用大錘也要‘砸’出
汽車來。”
??當時的
柳州農業機械廠有上千名職工,有不少技術過硬的骨干,資產和廠房設備也具備,大家都認為,我們有條件和能力生產
汽車。而另一家
柳州企業——柳機,則可以協作提供發動機,但是它并不甘心于做“配角”。于是自治區表態,大家都積極要求生產
汽車,誰花錢少,上馬快,就由誰生產。熱情高漲之下問題來了:從哪著手?柳農與柳機組成聯合考察組,到外地考察學習
汽車生產,最后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決定制造GS130型2.5噸貨車——該車型噸位小,零部件成本相對低。
最終,自治區批準組織試制生產
汽車的分工方案是:柳農生產底盤、駕駛室、車廂和負責總裝;柳機生產發動機;區內有關廠家生產一些配件。圖紙、設備欠缺,駕駛室的模型便用鐵絲和木料搭建,歷經上百次修改;沒有模具,就在地下挖坑形成模具樣式;駕駛室則用大錘敲打成型……1969年4月2日,第一輛
柳州制造的
汽車誕生,名為“飛躍牌”,后更名為“柳江”牌
汽車,結束了
廣西“只能修
汽車不能造
汽車”的歷史,
廣西汽車工業的序幕也由此拉開。此后,
柳州農業機械廠更名為
柳州汽車廠,直至今日之“
東風柳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