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從大石河下來,拐個彎就可進入家鄉的水峪河大峽谷。水峪河大峽谷從上谷口到下谷口十多千米二十五里地,雙方是看不到山頂的陡峭的崇山峻嶺。峽谷里洞澗瀑布眾多,山岳溝壑林立,懸崖峭壁萬仞,奇形怪狀,河水洶涌,浪花飛濺,洞幽潭深。
春天,峽谷內滿山滿坡枝條抽芽抽葉,各色鮮花絢麗在溝溝壑壑,河源
墻體廣告她們還在怪石峭壁上一簇簇一朵朵張著笑臉,整個峽谷妖嬈多姿。這時,河水也靈動起來,嘩嘩著,喚醒了水底的小動物,也喚醒了峽谷里的飛禽走獸。到了夏天,峽谷里的綠色一下把山啦峰啦溝呀壑的鋪排成翡翠的世界,仰面孺慕,難現藍天。但見山澗瀑水直下,倒給一彩的峽谷里增加了另色。暴雨事后,山洪迅猛,真有點“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味道。秋天里,藍天白云,滿山紅葉似彩霞。清晰的秋水,陽光下散開著馬賽克的影子,峽谷更明顯凈。也有秋汛,濤聲給峽谷更添了一份秋情。雪后的冬天,銀裝素裹,沒有了溝壑山岳。黛青的峭壁上,墨翠的枝葉在冬陽下在朔風里顫抖,串串冰柱掛在崖壁下幽洞旁,河邊的草叢上結滿了冰凌花,白花花一片,象散落的粉珠。
早先,我和我的父輩們,每每經水峪河峽谷到大石河村擔柴賣草趕大集。河源
墻體廣告家鄉的人把大峽谷不叫水峪河,水峪河是專家學者賜給她的皇冠,老輩人密切地稱它“水河”。當時水河里還沒有公路,一條人踩出來的曲折小路,與河流相依相伴,不棄不離。“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腳不干”,很氣象地分析了人們過河跳澗在列石上行走的艱難。
水河峽谷左右分布著窄老鴉、三道?、久富溝、峪匾溝、天秋溝、大紅崖、柏樹溜、木溝峪、松居、馬龍溝、西秋溝,另有幾何不知名字的和少許壓根就沒著名字的溝溝岔岔,這里都是我和父輩們經常割柴火的地方,
父親對水河更是洞若觀火。久富溝非常險峻,河源
墻體廣告溝里滿山滿坡的橿子木又高又粗,媽媽說這柴火燒著非常耐實。陡峭的山坡上,全靠腳丫子尋找能站立的腳窩實在不容易,望著山澗流瀑,頭暈目眩,提心吊膽。可比及一房檐深的橿子梢堆在院中,所有的顫抖全都又造成了愿意。大紅崖萬仞如刀削,松柏斜立崖壁,鷹展雙翅盤旋遨游。胡英鋒所著《盧氏古史通考》記載:縣城東南水峪河內大紅崖半崖上多出五靈芝。天秋溝和柏樹溜都是先從水河谷底上坡,到很高很高的山頂才開始進溝。天秋溝沒有水,要事前在水河里帶水上山,否則渴死也沒有辦法,只有再下山到河里打水。河源
墻體廣告我們用塑料薄膜袋子裝滿水背到溝里,用石頭堆好把水袋和饃饃壓在下面。否則,飛鷹的眼是很尖的,它要是弄開,水和饃是它的非常愛,我們可就割不可柴火了。馬龍溝有一個崴溝子(挪屁股)?,在這?上,樵夫肩上擔著柴火擔子,坐在石板上兩只胳膊撐著兩瓣屁股前后挪著下石壁。這里,必須這怪異的動作,另外動作只會招來兇險乃至是性命的支付。夏天倒沒甚么,冬天穿戴棉褲的屁股在石板上磨,拔涼拔涼,棉褲磨爛再補個大補丁,以是我們割柴火的都是屁股上帶個“小銅鑼”。父親常說,崴溝子?難不難,挪一挪,就下來了。河源
墻體廣告我一遇到難處,就會想起父親這話。松居?,里邊是危崖,外邊是深澗,我們柴火捆根朝里梢朝外,一口吻擔里八地不換肩,肩膀疼兩腿顫還是要當心翼翼,不敢馬虎不敢有絲毫閃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