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26日上午8點,
上海永安棉紡三廠,一個叫俞昌時的醫生,在依約而來的病人眼前,給自己打了一針鮮雞血。五年后,他回憶這次“當眾表演”時說,“不到三小時,就感覺奇餓,中午吃了八兩飯”。
安徽合肥墻體廣告 醫生的親身示范消釋了病人們的疑慮。從下午1時開始,四十多人讓俞注射了雞血,奇跡立刻顯現:“有的頻頻咳嗽,注后五分鐘即愈;有的喘息數月不能睡,當晚即睡得極甜;有的胃痛即止;有的癤腫大消”。
安徽合肥墻體廣告 肇始
據俞昌時自述,1952年11月,在
江西南平搞衛生工作的他,偶然從雞肛門量了量雞的體溫,竟在42℃以上,又測了好多只,平均都在43℃左右。他判斷,雞的“常溫如此之高,當然是其神經中樞的調節作用和血液的發熱機能特別高的原故”。在中醫傳統文獻里,有很多內服或涂敷雞血以治病的記載。俞冒出一個大膽的猜想:如果把雞血注射進人體呢?
安徽合肥墻體廣告 “于是,我就大膽地再打了幾次,又打到別人身上。”俞的試驗對象,包括自己經常腹痛的15歲的女兒,一個大腿發炎的農民,一個患陰道癌的婦女,“都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很好的療效”。
安徽合肥墻體廣告 1959年元旦,《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迎接新的更偉大的勝利”的社論,肯定1958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俞昌時的機會來了,藉著大搞“技術革命”的
東風,1959年5月,已經進入
上海永安棉紡三廠的他開始在職工中試驗,“一個月多的時間內,打了三百多病例,都只打了一二針,最多的五六針,就發生了許多的奇效和顯著療效”。
安徽合肥墻體廣告 上海市靜安區衛生局調查證實,俞的確用“雞血療法”治過203個病例,“由病人口述所得的資料分析:對月經過多、胃潰瘍、偏頭痛等主覺癥狀有改善者達65%”,但同時也指出,“其中有36%發生高熱、尋麻疹、淋巴結腫大等反應”。據此,衛生局認為需要進一步實踐,經過時任區委書記的李梅生同意,組成包括俞在內的研究小組,設置實驗室。
安徽合肥墻體廣告 試驗
研究小組首先進行動物實驗,“初步印象”是,鮮雞血有血清反應,但比馬血清弱。半年之后,“就在有搶救休克準備的條件下開始了臨床應用”。到1962年為止,共治療1320多人。
安徽合肥墻體廣告 上海市衛生局的調查報告顯示,根據兩年多試驗積累的688個病例分析,近期內療效較好的是:月經過多,有效率達97.8%;其次是消化系統潰瘍,有效率78%。大部分病人注射后食欲增加,睡眠改善,精神好轉等。但是不良反應也較嚴重:打過4針以上雞血的980例病人中,發生反應165例,占16.6%,大都在接受雞血治療后第五至七天發生反應,包括畏寒、發熱、腹瀉、淋巴結腫大、蕁麻疹、局部紅腫疼痛、休克等。
安徽合肥墻體廣告 由于鮮雞血過敏性血清反應嚴重,靜安區衛生局與
上海生物化學制藥廠協作,將鮮雞血制成脫敏雞血粉,“經試用觀察,未見任何反應”。于是,從1962年下半年開始,該局就停止使用鮮雞血,改用雞血粉。截至1964年底,共試用15000多人次,均無反應,“并具有一定近期療效”。
安徽合肥墻體廣告 俞昌時十分不滿,認為是個別專家“夸大反應”,否定療效,使雞血的研究機構工作停頓。而制雞血粉,“不僅大大失去療效,且仍有反應,而且制造繁復,成本高昂,正與多快好省的精神相反。”
安徽合肥墻體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