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峪關市黑山巖畫維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4月1日經
甘肅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檢查批準,該《條例》也是
甘肅省首部巖畫類中央性法規和
嘉峪關市歷史文化維護范疇第一部法規。
甘肅省
嘉峪關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賈培成1日承受媒體采訪稱,黑山巖畫全稱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主要散布于
甘肅嘉峪關黑山峽谷的陡崖峭壁上,時期從戰國持續到明代,是
甘肅省目前發現的范圍最大、內容最豐厚的巖畫,內容以人物、舞蹈、佛塔、動物、狩獵等20余品種型為主,共計212幅,占地約12.577平方公里,對研討古代西北地域民族的消費、生活、民俗、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1981年,黑山巖畫被
甘肅官方發布為省級文物維護單位;2013年,被中國官方發布為全國重點文物維護單位。
“暴露在外的黑山巖畫,生態環境脆弱,受自然腐蝕和人為要素毀壞,加之群眾維護認識淡薄、管理手腕單一、執法根據缺乏、維護措施不到位等問題,黑山巖畫頻遭毀壞,瀕臨消逝。”賈培成說,亟需經過制定中央性法規增強對黑山巖畫的維護和管理,同時也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法制保證。
賈培成引見說,該《條例》表現了中央特征,突出中央立法“小而精”,不設章節,共23條。《條例》明白了黑山巖畫維護的適用范圍、維護對象、維護準繩、維護機制、維護機構的職責、研討應用、制止性規則以及相關法律義務等方面的內容,表現中央立法簡約、適用。
黑山巖畫作為中國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記事畫,觸及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美學、宗教學、民族學、言語學等多種學科,其刻鑿年代時間跨度大,有描畫在石頭上的“史書”之稱。
該《條例》還提出“數字化”維護,樹立黑山巖畫維護巡查制度,延聘文物維護員展開調查、監測、巡查等日常管理工作,樹立黑山巖畫維護檔案,應用先進技術,完成檔案數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