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山中住著一只美麗的神鹿,歷來沒有人親眼見到過它……”敦煌研討院院長趙聲良將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的故事娓娓道來。與此同時,“敦煌劇場”開張了,顏色鮮艷的敦煌壁畫隨著他的講述緩緩“動”了起來。動畫中,國王、王后的神態,神鹿的乖巧,皆栩栩如生。
4月13日起,由敦煌研討院和騰訊影業、騰訊動漫結合出品的“敦煌動畫劇”在小程序“云游敦煌”上首播,共有《神鹿與告密者》《太子出海尋珠記》《誰才是樂隊C位》《仁醫救魚》《五百匪徒的罪與罰》五集。每天更新一集,每集不超越5分鐘,故事均以莫高窟經典壁畫為原型。為動畫片配音的既有趙聲良等多位專家,也有國漫IP知名角色的配音演員。有網友慨嘆,“動畫讓壁畫活了起來。”
時下,越來越多的文博機構牽手動畫、游戲等新業態,為傳統文化推行帶來新啟示。
精選5個故事傳播傳統文化
“敦煌動畫劇”是敦煌研討院的最新嘗試。選取的故事表現了萬物調和、文化共生的文化內核。
2月20日,“云游敦煌”小程序率先上線,用戶既能夠在其中360度探究全景數字洞窟,也能夠按壁畫、彩塑、石窟形制等藝術方式,分別吸取敦煌莫高窟的相關學問。小程序上線僅10天,總訪問量就打破500萬人次,獨立訪客超越100萬人次。
經過這個小程序,游客能進入“敦煌動畫劇”欣賞頁面。目前這一系列只更新了兩集,每集的海報制造成洞窟形態。在每部動畫劇的背后,都有其專屬的敦煌壁畫與寓言故事。
13日首映的《神鹿與告密者》,取自莫高窟著名的北魏第257窟“九色鹿”,趙聲良擔任講解。事實上,多年前
上海美影廠導演錢家駿、戴鐵郎就據此壁畫創作過經典動畫片《九色鹿》。14日更新的第二集《太子出海尋珠記》,則源自第296窟“善事太子”,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擔任動畫片講解。《誰才是樂隊C位》取材自中唐112窟“反彈琵琶”,樂手們演奏時的動態感以及絕佳的配合,展顯露高超的技藝。《仁醫救魚》來自第55窟“流水長者子”,而《五百匪徒的罪與罰》從第285窟“得眼林”而來。
“敦煌動畫劇”是敦煌研討院的最新嘗試,持續“云游”敦煌的概念。“敦煌動畫劇”項目組相關擔任人引見,動畫劇的5個故事是精心選擇出來的,根據故事可塑性、壁畫完好水平、繪畫作風代表性等作為挑選規范。“敦煌壁畫上有很多故事,假如原故事自身太偏宗教或者太小眾,當今的群眾很難完整感知其意義;而從畫面上來說,由于后期要生成二維動畫,所以對壁畫的完好度、繪畫作風的代表性方面請求很高。”
“這些故事從如今的語境看,表現了萬物調和、文化共生的文化內核。題材上選取觀眾之前有所理解的角色,如九色鹿等,但做了進一步深化。”敦煌動畫劇剛上線時,歷史學博士、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袁劍就關注到了,“敦煌壁畫作為具有中國特征與意境的文化遺產,此次完成與動畫方式的聯動,將為后續的敦煌文化傳承與提高提供新的參照。”
黑暗中旅游莫高窟的覺得
現場欣賞看不大清;畫冊展現原貌,但閱歷風霜也看不清。動畫方式把壁畫內容講得很分明,有參與感。
袁劍的感受,正是趙聲良的初衷。
2017年,敦煌研討院與協作方達成戰略協作,共同啟動“數字絲路”方案,旨在經過文物的維護和傳播、文化價值的發掘和梳理、文化IP的演繹和活化三個層面,打造敦煌數字文保處理計劃。幾年來,雙方先后推出《尋仙》手游敦煌主題活動、QQ音樂敦煌古曲創新大賽、敦煌數字供養人、《王者光彩》楊玉環“遇見飛天”皮膚、“敦煌詩巾”小程序等跨界項目,應用游戲、動漫等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推行敦煌文化。
敦煌莫高窟從公元366年開端修建,不斷持續千余年。“進入新時期,面臨新受眾,敦煌文化如何更好空中向社會,打造時期新坐標,是我們不斷在考慮的命題。”趙聲良說,“科技+文化”的組合,是讓千年傳統文化“飛”入更多尋常百姓家,與群眾產生互動的重要方式。
“敦煌動畫吸收我的一點是它保存了壁畫原汁原味的覺得,有點斑駁感、粗糲感,這都是歲月的痕跡。”敦煌動畫劇播出后,前來打卡的觀眾不少,更有網友腦洞大開:“
手機投屏,再打開燈,真有在黑暗中旅游莫高窟的覺得。”
“假如不以這樣的方式,我基本不可能細看到這些壁畫。”市民唐新杰非常酷愛敦煌文化,曾兩次實地走訪,還買了好幾本畫冊:“現場受制于光線等自然緣由,看不大分明;畫冊固然能展現原貌,但畢竟閱歷了千年風霜。這樣的方式把壁畫的畫面和內容都講得很分明,而且很有參與感。”
“線上線下”混合是大勢所趨
技術手腕能夠補償博物館現場展陳的缺陷,率領觀眾360度無死角地探究展品。
去年下半年,研討院便同協作方共同籌劃“云游敦煌”小程序。1月24日起,受疫情影響,莫高窟等石窟中止對外開放,讓人們對這款小程序上線有了更多等待。
“拜
現代數碼技術所賜,動畫劇細節的復原度十分高,畫面很有質感。”在袁劍看來,傳統文化的推行與傳播,若想要有效果,歸根結底是要去影響更多人,“比方此次的動畫,新的傳播方式將為傳統文化的推行提供新的途徑與可能,并向更年輕的年齡群體提供某種參與方式。”去年暑期,袁劍曾帶隊參與長城沿線博物之旅,試圖探究文化遺址、博物學問與當下公眾需求之間的共贏。“等待國內博物館可以展開更多相似性質的‘遺址+博物+文化闡釋’的公眾活動,從而更好地讓大家從文化了解中國。”
“很多博物館現場展陳有一大問題——受限于場地等要素,很多細節是看不分明的。”
上海大學
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馬琳曾在雅典的博物館感受過:一面是實物展品,一面是屏幕,參觀者能夠對照實物,在屏幕上取得細節信息。在她看來,技術手腕能夠補償博物館現場展陳的缺陷,率領觀眾360度無死角地探究展品,“‘線上線下’混合是博物館的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