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
平頂山市湛河區北渡街道汴城村崔慧的草莓大棚里,一壟壟綠油油的草莓活力盎然,豐滿通紅的草莓掛滿枝頭,陣陣香味沁人心脾,幾個市民正有說有笑地沿著畦溝采摘草莓。
“如今疫情好轉,人們想嘗個鮮,出來玩玩,采摘游又熱起來。”崔慧快樂地說,“俺能有今天,多虧區婦聯‘娘家人’到村里宣傳、發動、幫助……”
崔慧過去不斷在周邊打短工,整日起早貪黑,忙得連家都顧不上。
近年來,該區婦聯合合當地農業種植的區域特征,針對居家婦女年齡大不好就業,或要照顧孩子、老人,無法走出家門創業的理想,攜手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證局著力開展“居家創業項目”,引導留守婦女量體裁衣開展草莓、香菇等種植業,拓寬增收途徑。
“這些年種草莓,掙錢顧家兩不誤。”34歲的崔慧說,在工作人員無微不至的關懷幫扶下,本人越干越有勁兒,從最初的1個大棚,開展到如今的7個大棚,每個大棚1年收入10000余元。
該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證局局長馬新娟引見,本著“先扶上馬,再送一程”的準繩,他們屢次請來草莓專家對村民停止技術培訓,處理消費環節中的技術問題,并予以資金支持,讓草莓種植戶增收致富。
疫情期間,草莓成熟了,市民急著買,村民盼著賣,但都出不了門。于是,湛河區發動區直單位包村干部、鄉(街道)及村干部當“賣貨郎”,經過互聯網發布供求信息、積極聯絡收買商等措施“找關系”“跑路徑”,為村民吸收來大批客商,讓草莓種植戶顯露了笑顏。
“經過微信下單,定點配送,今年‘隔空’對接賣草莓,省了不少時間,銷路還好。”河濱街道陶寨村張新惠快樂地說,今年草莓賣得順利,卡點值守人員幫了不少忙。打動之余,她為多處值守人員送去“愛心草莓”。
“客戶吃了我們的草莓假如分享到朋友圈,再買便會享用優惠。”曹鎮鄉李莊村陳振友創新推行營銷方式,草莓預售微信群的人員曾經有400余人,她種植的紅顏、巧克力、奶油等10余個種類,經過微信接納訂單,每天根本有60筐需求集中送到各個小區。
據統計,截至目前,湛河區草莓種植戶達150余戶,種植面積600余畝,年創收入11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