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產茶大省。中國的“十大名茶”中,
安徽占領3席。近年來,
安徽多地將茶葉種植作為推進脫貧攻堅、
鄉村復興的抓手。金寨縣青山鎮也不例外。
青山鎮,一座地處大別山腹地的小鎮,境內的抱兒山海拔超越1000米。不斷以來,當地人就有種植茶葉的傳統,但多是“小打小鬧”:種植分散、加工才能不強,品牌“步調一致”。如何在皖西南一眾名優茶產區中具有一席之地,成了青山鎮面臨的難題。
“這兩年,我們一方面加大投入,進步茶葉加工才能和質量,追求范圍化開展;另一方面,打造‘高山茶’概念,謀劃品牌化開展。”青山鎮鎮長陳杰通知記者,經過一段時間的理論,青山的“小茶葉”正邁向“大茶業”。“產業興隆是
鄉村復興關鍵,只要把茶做成產業,青山的
鄉村復興才干‘走得穩’。”
脫貧戶顏守杰(右)的4斤鮮葉賣得209元。張俊攝4月13日,低海拔地域茶鮮葉的采摘已接近序幕,但青山鎮抱兒山村剛剛進入采摘旺季。下午5點,脫貧戶顏守杰騎著
摩托車,將今天采摘的4斤鮮草送到村里的茶葉加工廠。經過評級,4斤茶賣得209塊錢。關于收買價,他表示稱心。
據理解,這座加工廠2017年建成,總投資80萬元,用的是扶貧資金。建成后,村里的“能人”羅超將其承包,每年支付村里5萬元租金。村里增收的同時,當地茶葉的范圍化加工才能、質量得以大幅提升。“我們收買鮮葉的價錢也更為合理、公允。”羅超引見道,“這兩天,純芽在60元/斤,有葉的50多元,一芽一葉的40多元。”
4月中旬,青山鎮的高山茶進入采摘旺季。張俊 攝假如說范圍化是青山茶產業開展的根底,那么品牌化則是差別化競爭的關鍵。
在青山,不少茶園建在高達數百米的山上,最高的茶園接近1000米。海拔高帶來的晝夜溫差,使得當地茶葉葉片厚,并呈現出墨綠色,泡出的茶湯濃度好,香氣濃郁。同時,高寒的氣候,讓茶葉在種植過程中,簡直不用打藥。
“這兩年,我們牢牢抓住‘高山茶’標簽,嚴把質量關。”據陳杰引見,鎮里將抱兒山海拔600米以上、80戶茶農家的600多畝茶園劃為中心區,并停止“身份認證”,以此帶動抱兒山、全鎮茶產業質量化、品牌化開展。“我們正思索注冊統一的茶葉品牌,在全鎮范圍內構成合力,加速開展。”
青山鎮的高山茶園。張俊攝
茶旅分離是產業壯大、茶農進一步增收的必經之路,也是
鄉村復興的應有之義。記者理解到,在青山鎮,一批旅游步道、農家客棧、農家樂、茶文化體驗館正啟動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