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7點多,清晨的薄霧還沒有散去,龔澤儒就從床上爬了起來。簡單處理早餐,不到8點就趕到了輔導站,準時接聽心理咨詢專線——“喂,您好。這里是開平市未成年人心理安康輔導站,請問有什么能夠幫您的嗎?”
大年初三以來,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2018級學生龔澤儒沒有休息過。寒假回到家鄉的她,參加了
廣東省
江門市開平義工結合會主辦的“未成年人心理安康輔導站”。在疫情期間,輔導站共招募了43名意愿者,組成“守護天使義工效勞隊”,面向全市開通了“公益心理咨詢專線”。“00后”的龔澤儒,是隊里年齡最小的意愿者。
和隊里其他意愿者不同,龔澤儒并非心理學相關專業學生。經過十幾次線上集訓、層層審核選拔、兩次輪崗備班,她終于成為一名防疫心理援助意愿者。
每天6.5小時線下值班和9小時線上值班,曾經持續了兩個多月。每次接聽心理援助熱線,短則十五分鐘,長則一個小時。忙起來連一口水都顧不上喝。有人撥通電話后卻不知怎樣啟齒,只聽得見緘默的呼吸聲。“別焦急,我有時也會這樣,想表達但不知從何說起。漸漸來,我們很愿意協助您。通話內容是失密的,請您放心....。.”她聽到過不同的哭聲和傾吐,有時分也會跟著電話那頭的人同頻紅了眼眶。她一直用溫順、平緩的語氣守在電話這頭,漸漸安撫對方。
心理輔導對象中有一名在讀初三的學生。受疫情影響無法返校,在家經過“網課”學習。中考在即,慌張擔憂得寢食難安。“認真努力后一定能看到進步。世上有很多事是不肯定的,但我們能夠在‘不肯定的世界’里做一個‘肯定的本人’。”龔澤儒變著方式鼓舞他放松心情,堅持下去。“作為一名大二學生,我很了解這種心情。”龔澤儒說,備考壓力曾經喘不過氣,如今還要加上疫情變化帶來的焦慮。“除了安撫和鼓舞,還要叮囑他留意勞逸分離。”有的時分打進來的電話口若懸河地訴說著“煩心事”,“這時分我會耐煩陪他消化完,我想,陪伴和傾聽也很重要。”
直到夜里11點,在最后一個線上咨詢完畢時,龔澤儒對微信另一端的人,悄悄發送了“晚安”。“在艱難中,人都要撫慰。我固然不是心理學專業的,但我置信,哪怕一句簡單的問候,在關鍵時辰也能帶來安慰的力氣。最近我也在學習心理輔導方面的學問,希望本人能更專業地去勸導他們。”
一月底至今,龔澤儒和“守護天使義工效勞隊”的意愿者們一同,處理了當地
大眾心理安康援助50余件,線上遠程效勞開平市市民150余人次。絕大多數是來自未成年人的求助,但偶然也會有成年人前來咨詢。“疫情帶來的傷害,在不少人心里埋下了一根‘刺’。漫長的隔離中,人會有‘孤島’普通的覺得。”龔澤儒能明白那種覺得:“可能有時分只是需求一個傾吐的出口,找個人說說話。”
自從接觸防疫心理咨詢工作以來,龔澤儒越發對專業心理安康工作者充溢了感謝和敬仰:“他們像是在孤島間奮力劃槳的水手,在人和人之間相互救援。”上周,一位承受過心理援助的中年人對龔澤儒表達感激。電話里,那位中年人真誠地說:“謝謝你的愛心與陪伴。心理援助的一段對話,或許只是10分鐘,但常常改動的是一個人和一家人的命運。”
當前,開平市進入復工期,也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期。除了心理援助效勞外,龔澤儒還“兼職”了對社區住戶動態軌跡停止排查注銷的工作。“一個排查電話,均勻需求3分鐘左右。每天打一百多個電話。連著三天下來,耳朵里總是電話的嗡嗡聲音。”龔澤儒笑言,本人還能“頂得住”。
“我希望我能做更多的事情。”龔澤儒說:“當一線人員在努力救治病患生理上的苦痛,在前方的我們至少能夠舉起手中的‘燈筒’,哪怕是電話兩端的鼓舞,隔絕的‘孤島’也終將連成‘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