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2018年,第一書記徐濤進駐莒南縣坊前鎮大劉家岳河村時,豐滿理想與主干現實的差距沒有不堅定他的決計,反而更燃起了他在村子里干出一番工作的決計。入村兩年來,市財政局派駐大劉家岳河村第一書記徐濤,緊緊依托暫時黨支部和坊前鎮黨委、政府,緊密團結村“兩委”成員,嚴抓黨建,幫扶工業,為大劉家岳河村村莊復興大開展添柴助力。
建強黨建,落后班子成了“排頭兵”
2018年4月,市財政局派駐大劉家岳河村第一書記徐濤,帶著干下一番工作和為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添一把柴的抱負,走進了莒南縣坊前鎮大劉家岳河村。來到村子,他才發現,有些問題比他想像得要杰出一些。
此刻的大劉岳河村,已經多年不開展黨員,黨員隊伍老化,長時刻沒有支部書記,黨群、干群對立較為杰出。“之前幾任村干部都沒有做好,來幫扶的干部能對村子真實上心嗎?”徐濤進村之初,也聽到不少質疑的話。“難道就這樣無所事事混兩年回去嗎?”徐濤暗暗下決計:“既然安排派到這里來,就要踏踏實實干兩年,讓村莊變個樣,讓老百姓知道共產黨員是真心實意為老百姓服務的。”
火車跑得快,全賴車頭帶,要想富村子,先要強班子。為此,徐濤地點的工作組采取了一系列辦法。發揮黨員帶頭作用,在黨員戶門前懸掛標示牌,亮明黨員身份,承受大眾監督;樹立黨員聯絡大眾準則,每名黨員包8-10戶大眾,及時了解大眾訴求;樹立黨員衛生區準則,將村內首要公共場所劃分成網格,由村內黨員專人負責管理。經過安排“兩委”成員、黨員到先進村莊觀賞學習,對標先進,查找自身不足,拓寬了視野,解放了思維,更好地服務大眾和開展集體經濟。樹立健全安排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等基本準則,嚴厲依照“四議兩公開”程序決議計劃村級重大事項。他帶領全村黨員、干部,特地赴沂蒙革新紀念館、新四軍軍部原址紀念館觀賞學習,重溫入黨誓詞。強化后備力量培養,經過縝密預備,按程序推選了6名入黨積極分子,并于2019年11月從中接收了2名預備黨員,破解了村里12年未開展黨員的困局。
經過近一年多的努力,村里黨員干部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動,大眾滿意度不斷提升。在2018年歸納考評中,村子從2017年度全鎮56個村倒數第1名,躍居至全鎮第9名,并取得全鎮村莊工作先進單位一等獎。
夯實根底,村容改進“美”起來
過去的大劉家岳河村,用鄉民的話形容就是“晴天路不干,晚上靠手電,天上蜘蛛網,垃圾堆成片”。入村后的第一天,徐濤在入村摸排時聽到鄉民吐槽:“看看俺村的路還是路嗎?”鄉民不經意的言語讓徐濤覺得,假如不盡快解決好鄉民最關心、最急切的問題,鄉民就不會真實信任和接納第一書記。
接下來的一個多月,徐濤和伙伴在深化調查的根底上,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和任職計劃并公示。開弓沒有回頭箭,隨后的日子里,他們馬不停蹄地跑項目,爭奪資金,聯絡相關單位……入村第4個月,村里的路燈亮了起來,晚飯后,鄉民們經常坐在路燈下,拉著呱、聊著天,點點的燈光,驅走了困擾他們心頭許久的困頓;入村的第6個月,村里的路途全部都通了,老百姓從此告別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時代;入村的第7個月,村中心廣場建成,當天晚上村里的廣場舞隊就跳了起來……入村以來,工作組共提升村內主次路途1.1萬平方米,打通村北拉子山2.6公里環山路,新建戶戶通1.5萬平方米,建筑下穿通道一處。為完善配套設備,新裝置太陽能路燈45盞、高清攝像頭12個。
兩年過去了,鄉民們自己都不敢相信,原來破舊的村莊,如今變成了這番美麗的容貌。2018年年底,大劉家岳河村參與市級美麗村莊考評,取得全市第三名的好成績。
工業晉級 老百姓口袋“鼓”起來
“俗話說得好,‘手里沒把米,喚雞都不來’。完成村莊復興,工業復興是根底。”徐濤說,村集體沒有工業,就相當于手里沒有那把米,啥事也干不了。關于一個生生世世習慣了栽培玉米、花生、小麥老三樣,和除了只要一處不足8平方米的小賣鋪外無任何二、三工業的村莊,選取適宜的工業非常難。
徐濤和搭檔們用了10個月的時刻,開著車帶領村干部不斷外出學習,先后具體調查桑葚、藍莓、杏鮑菇、茶葉、黑天鵝等等種養殖技術和銷路。每一次學習的時候都是熱血沸騰,可回來開會一商量,可行性卻很差。
為完成強村富民的目標,徐濤安身實際,深化調研,確認了“1+2+3”的工業形式。
“1”是確認一個主導工業,依照鎮黨委、政府工業開展布局,特地赴大連瓦房店調查學習,建設百畝高標準大棚,開展密植、矮化櫻桃示范園。預計建成后,可年產大櫻桃10余萬斤,有效改進坊前鎮北部栽培結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2”是培植兩個“保底”工業,從目前看來,設備出租關于村莊是最為長久、最為穩妥的工業。“一是在規劃黨群服務中心時,咱們預留了400平方米的商業空間可供出租。前階段已與臨沂農校達成協議,臨沂農校以每年5萬元的價格租賃,用于文明創造、教學實踐基地。二是對村內擱置的土地回收后進行從頭發包,盤活村級財物。”徐濤說。
“3”是開展三個致富工業。一是引入布鞋加工廠,在村內開設車間,供給20余名工作崗位,吸納村內留守婦女參與,每人每月可增加收入800-2500元。二是供給手藝編織項目,經過聯絡生產廠家,采取來料加工的方法,讓全村有勞動能力的婦女、白叟足不出戶,每天就能有30-50元的收入。三是開展電商、微商等平臺,幫助鄉民銷售農產品,增加鄉民收入。
兩年,600多個日日夜夜的駐村工作,讓徐濤深深地感受到,“第一書記”不僅僅是一個稱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職責。這份職責,來自于安排的重托,來自于大眾的期盼。也正是這些,讓他不忘為民服務的初心,牢記村莊復興的使命,推進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山東臨沂墻體廣告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