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藝考時間一再推延,專業課溫習要不斷停止,文化課學習也不敢耽擱。疫情影響下,藝考生們“慌了陣腳”。
3月12日,教育部表示,盡可能減少校考專業范圍;鼓舞高校采取考生提交作品、網上視頻面試等非現場考核方式停止考核;關于專業性強且擬繼續組織校考的高校,施行初選后,在高考后再組織現場校考。
目前,全國有近2000所高校設有藝術類專業,2020年報名人數估計為115萬。在這個關鍵檔口,藝考迎來了“史無前例”的變化,這些變化,有何影響?藝考生該如何備考?
校考推延到高考后舉行
從早上8點不斷到21點,這是秦皇島三中美術類藝考生魏江輝每天的溫習節拍。由于曾經經過了
河北省專業統考,3月份以來,她大局部的時間都在“突擊溫習文化課”。
這是魏江輝第二年參與藝考了。2019年初,簡直和一切藝考生一樣,她拖著箱子四處奔走、穿越于城市間趕考。她曾前往沈陽、
大連、
石家莊等地,至少參與了七八場校考。其中,有四場是各所學校把考點集中設在
石家莊,“在那兒前后待了差不多一個月。”
事實上,“校考”瘦身的音訊早已傳出。
2019年12月11日,教育部發布《嚴厲標準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特殊類型招生工作》,明白提出:從2020年起,除了經教育部批準的獨立設置的本科藝術院校仍可單獨組織校考,其他高校的美術學類和設計學類專業將不再組織校考,而是統一運用省統考成果。
疫情發作后,魏江輝還在等候北京印刷學院的校考。這些保存下來為數不多的校考,大多為知名院校。此前它們屢次推延校考時間,中國傳媒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均在此列。
但是,3月12日,教育部再次發出通知,對藝考布置停止部署:準繩上2020年高考前不組織現場校考。關于專業性強且擬繼續組織校考的高校,鼓舞先經過提交作品、網上視頻面試等非現場考核方式對報名考生停止初選,在高考后再組織現場校考。
這意味著,今年校考推延到高考后,還將面臨諸多嚴重變革。一所美術類名牌高校的相關擔任人回復記者,學校正在研討出臺詳細計劃,招生辦會在第一時間發布。
“依照今年藝考的范圍,假如加上陪考的家長,赴校考者估計將有200萬人左右。”華中師范大學丈量與評價中心主任胡向東表示,“假如仍按過去的范圍活動趕考,這200萬人無疑會給正處于吃勁階段的抗擊疫情工作帶來嚴重結果。”
教育部相關擔任人也表示,這種方式免去了以往許多考生和家長長途奔走“趕考”和“陪考”的狀況,減少了交通、住宿等開支,便當了考生及其家庭。
分級報考、兩次挑選
政策出臺后,藝考生們能夠把全部精神集中在文化課溫習上。但是,關于藝考變革自身,隱憂還在。有人會問,這次藝考政策變化的是疫情影響下的權宜之計,還是代表某種久遠趨向?
“我國高校藝術類校考不斷存在范圍過大、反復多、效率低下、公眾質疑其公平性等方面的問題。”胡向東直言,“縮減校考專業和范圍卻并不只是單純為了抗擊疫情而被迫采取的措施,它是藝術類專業招生考試開展的大勢所趨。”
“嚴厲控制現場考試范圍的本質是由直接報考、一次挑選改為‘統考+校考’的分級報考、兩次挑選,具有施行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胡向東以為,政策變革的指向是將藝術類考試分為省統考和少數專業校考,考生先經過省統考合格線并到達一定成果線,才具有報名校考的資歷,這就能夠經過有效挑選縮減過大的考試范圍。
截至目前,全國僅有
河南省個別專業的統考測試尚未完成,其他省市的藝術類專業省考均已完畢,根本能夠為各高校提供考生的專業測試成果。
從目前看,“省考成果”將作為大局部院校錄取的參考規范,但是關于名牌藝術類院校來說例外。
2月,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承受媒體采訪時坦言,假如用省聯考的成果作為錄取分數,“對很多考生不太公正,而且每個學校的請求也都不一樣,或許并不能到達我們各自院校的請求”。
對此,教育部稱,關于專業性強且擬繼續組織校考的高校,鼓舞先經過提交作品、網上視頻面試等非現場考核方式對報名考生停止初選,在高考后再組織現場校考。
但是,讓魏江輝放心不下的是,“對美術專業而言,經過電子掃描或網絡視頻看到的作品和現場的視覺效果會有很大出入”。她擔憂,“這會嚴重影響考試結果”。
事實上,近年來已有局部高校在藝術類專業招生和高程度藝術團招生中,對提交作品、網上視頻面試等方式展開了積極探究和理論。
教育部相關擔任人表示,此前的探究積聚了可復制、可推行的經歷做法。這些高校正運用這類方式選拔的學生停止了持續性跟蹤調研,進一步印證了這種選拔方式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高校兜底,確保考核公平公正
截至目前,中國傳媒大學、
上海音樂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8所學校曾經發布最新藝考計劃。提交作品、網上視頻面試,從未大范圍運用的技術手腕,將在今年藝考中呈現。在這次非現場遠程考試中,如何防備作弊,最令人關注。
教育部請求,高校科學制定非現場考核計劃,確保考核公平公正:考生提交作品時,不得停止編輯處置;運用人臉辨認等技術措施增強對考生身份的核驗,采取隨機抽題、實時交流等方式,嚴防“替考”;對一切錄取的考生,在開學后三個月內停止復核、復測。
“即使是有人可能仍存有幸運心態,但要明白,作弊行為在考試監控系統中很容易就被發現。此外,一旦此前提交的作品、信息與考后現場測試信息不符,將失去當年以至將來幾年的考試時機,有誰會敢冒這個風險。”國度教育考試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陳志文說。
“藝術類應考體系的每一步伐整與優化,都充溢探究性,也有內外部要素帶來的不肯定性。”胡向東也坦言,遵照藝術高考開展的實質規律和開展大勢,不時提升應考管理才能,全力維護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學性,是優化藝術考試管理的中心所在。
針對藝考政策的變化,教育部特別強調,有關高校要為
鄉村和貧窮地域等不具備條件的考生提供參與考試的兜底條件保證。詳細計劃由高校自主肯定。
教育部相關擔任人通知記者,相關考生可向高校提出申請,由高校出面諧和生源所在地招生考試機構,為考生免費提供視頻作品錄制效勞等。高校不能對考生說“不”,省級招生考試機構不能對高校說“不”。
“高校停止兜底保證的目的是,保證廣闊藝考生都站在同一同跑線上。”胡向東說,“完善和優化藝術類應考體系又是一項長期性工程,需求樹立并完善一個長期性、追蹤性、數據化的藝術校考質量監測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