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剪紙傳承人運營起抖音號,自拍自導自剪藐視頻,當起了“網紅”主播;為傳承傳統記譜法工尺譜,昆曲名家辦起線上公益網課,為昆曲喜好者拍曲教學……記者昨日從玄武區文化館得悉,玄武區非遺傳承人紛繁“上線”,在線為群眾傳播非遺。
“喲,‘網紅’來啦!”日前,在工作人員的贊賞聲中,記者跟隨
南京剪紙第五代傳人張鈞來到位于
南京工藝美術大樓的工作室。矯健的駿馬呼之欲出,嬌艷的花朵團團簇簇,捧著壽桃的猴子憨態可掬……在工作室近百幅剪紙作品中,張鈞將停止一場剪紙教學視頻的錄制。
他把
手機調好視頻形式固定在支架上,準備好剪紙、剪刀與襯紙,翻開補光燈投射至剪紙上。在10分鐘不到的錄制時間中,張鈞純熟地切換鏡頭拍攝特寫,剪刀靈敏地上下翻飛,一幅大眼萌趣的“豌豆毛毛蟲”剪紙逐步成型。錄制完畢后,張鈞會將原片剪輯成視頻,傳播至抖音等平臺。
張鈞“上線”當起主播,源于兩個月前。因疫情影響,線下活動暫停,張鈞動起了線上傳播的念頭。“一開端什么都不懂。”張鈞回想道,因整段錄制剪輯不便,因用具準備不全需暫停重來,還需不時自學最新的剪輯技術。今年3月,張鈞將第1條教學視頻上傳至抖音,一個小時不到閱讀量近千人。截至目前,張鈞上傳至抖音的視頻已達20余條。
無獨有偶,作為玄武區市級傳承項目昆曲的傳承人裘彩萍,也經過線上公益網課的方式,面向昆曲喜好者教授昆曲唱腔。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網課方式她已堅持了8年,運用網絡直播“活態”傳承非遺。
今年55歲的裘彩萍,曾是
江蘇省昆劇院一名老旦名角,精研昆曲超30年。“昆曲是一門十分精致且考究的‘唱腔’。”裘彩萍說。因門檻較高,曲友自學難度較大,大多需求專業教員指點。其中,以昆曲傳統記譜法工尺譜為最。
與簡譜不同,工尺譜由右而左直行寫于曲詞右側,由工、尺等漢字以及板眼組成,好像文字,不只在外行人眼中是“天書”,在不少劇團也被束之高閣。裘彩萍的授課內容多盤繞工尺譜展開,包括名曲選段教學、昆曲唱腔標準和理論等,一堂課時長約2小時。
“剛開端做的時分,也沒想過要做成什么樣,只是覺得這應該被傳承下去。”裘彩萍說。8年堅持,她的直播網課提高到全國各地,以
南京為中心,東起
上海、西至
青海、北達
遼寧、南抵
廣東,每次上課的曲友近200人,其中不少都是酷愛昆曲的年輕人。星星之火點亮傳承之路,目前,工尺譜已獲批市級非遺項目。
傳承人“潮”起來,非遺文化傳播也開拓了更為多元化的方式。記者得悉,除傳承人自發傳播外,在由玄武區文旅局開發的微信公眾號“玄武文旅”中,日前也上線了“文化易點通”欄目,開設了包括多項非遺在內的20多個文化子項目。到訪者悄悄一點感興味的項目,即可經過視頻在線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