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鄱大地,生生不息,在新時期,一個個有理想,有志向的年青人,懷揣著自己的理想,承擔著"兵頭將尾"的重擔,在
江西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帶領寬廣鄉親們,用青春和汗水,以時間賽跑,完成脫貧致富奔小康,完成人生的價值!
萬長根,1972年11月生,
南昌市贛江新區金橋鄉大觀村人,1992年12月入伍,1997年7月入黨,在海軍東海艦隊退役,2013年病退(享用副營級干部待遇)移交到
南昌市軍隊離、退休干休一所。2016年初,
南昌市新建區金橋鄉黨委、政府,為了加強
鄉村"班子"樹立,走進來引進能人回鄉創業,當時鄉里指導找到了萬長根,發起他回家鄉,帶領鄉親們致富。經過深思熟慮后,萬長根決議放下當"老板"不干,打起背包一人來到了大觀村,當上了黨支部書記至今,3年多,1200多個日日夜夜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
前排左一為萬長根
一份心 撥掉"窮"根子
萬長根跟自己立下誓詞:“一往無前,
江西墻面廣告奮發圖強,鍥而不舍,自強不息”,16個字作為座右銘,時辰鞭笞和鼓舞自己,工作上不任遇到多難的“硬骨頭”也要將它拿下,改動大觀村貧窮落后的帽子,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美滿的重生活。2016年初,走馬上任,不是想著燒“三把火”,而是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走村竄戶摸實情,研討優勢在那里,弱項又在那里。他發揚了部隊優秀傳統,揚強項,補弱項。
剛開端,
鄉村改造工作展開的并不順利,觸及經濟利益,村民的不理解,不支持工作的展開寸步難行,村子挖污水排放溝要路過村民家門口,就有村民出來障礙施工,光是給這些村民做思想工作,就占用了很多的時間和肉體,他曉之以理的一遍一遍,一戶又一戶的去和村民講解溝通,遇到很難做通工作的村民,如原團結小學一層房屋,可容納200余名學生,3000多平方米,因地之爭,觸及三個自然村,是歷史之爭,人稱“燙山芋”,有的村民占用了,用來自已住宿,開店,養雞等,是幾任村“班子”一件想處置、未徹底處置的一件十分頭痛的事。他借用外力,上級指導、有影響的人物、親戚朋友做工作,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村民們被他這種鍥而不舍的肉體所感動,接下來的修路、排水、老屋新建,撤除了私人小店、私人診所、舊學校、供銷社、知青點、旱廁、豬欄、牛圈等建筑物15000多平方米,在沒有任何賠償的情況下完成的。8個自然村道路改造硬化近10公里,改造項目都在接二連三的中止,各個自然村取代泥巴路的是新鋪好的水泥馬路,老舊的房屋得到了很好的翻修,刷上了潔白的
墻面,村子里新建了村委會辦公樓、醫務室、給老人鍛練的小廣場、給小孩看書的圖書室…
江西墻面廣告…村容村貌的煥然一新,使得村民的幸福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為了盡早擺脫貧窮,萬長根帶領大觀村“兩委”班子成員,爭取項目資金500萬元支持,展開“精品村”和“五位一體”綜合示范村樹立,申請到了光伏能源電站項目,并別離村子的理論情況,經過“基地十協作社+貧窮戶+‘三風’”的展開方式,建成了10余畝蔬菜基地,吸納了2至5人貧窮戶就業,葡萄產業基地6畝, 2至3人貧窮戶就業和生態養殖基地,主打高效、綠色、有機品牌,每年可為集體產生收益約7.5萬元,在基地設立"扶貧車間",優先聘用有勞動才干的貧窮戶參與務工,并每年組織村民參與金橋鄉葡萄節促銷活動,輔佐他們脫貧致富渠道寬了,路子廣了,村民脫貧的積極性也上來了。他往常正在緊鑼密鼓地投入到范圍100余畝,投資250萬元的蘆筍產業基地樹立之中,請各類專家選址、設計圖紙、約請農藝師……假設一旦建成投產,可增加不少村民就業,還可能每年有一筆可觀的經濟收入,壯大集體經濟,為
新鄉村樹立可助一臂之力。
一份情 暖了貧窮戶的心
已是花甲之年的貧窮戶萬怡保,老來得子,有一個正在讀初中的兒子,二年前因外出務工,摔斷了脊椎骨,落下了身體殘疾,失去了勞動才干。家中的頂梁柱倒了,獨一的經濟來源也斷了,這對本就是一無一切的萬怡保家,無疑更是雪上加霜,面對眼前的貧窮境窘,萬怡保感到手足無措可迫不得已,時間久了就麻木了,性格也變得越發孤僻,沉默寡言。萬長根得知萬怡保的家庭理論困難后,親身上門,了解情況,他深知,要讓貧窮戶徹底脫貧,必需求激起他們的脫貧認識,消弭他們的貧窮思想,激起出他們內生動力,變被動為主動。
他多次到萬怡保家與他促膝談心,從根本上去了解貧窮戶的生活狀況和真實想法,萬怡保往常是大觀村建檔立卡貧窮戶,他的房子是政府補貼翻修的,屋頂上是村委會,給他爭取到的光伏能源電站,滿足了他家生活供電的同時,產生的收入,還可以補貼他的家用,他往常擔任村里公廁的衛生,每個月也有幾百元的收入,完成了萬怡保家的"兩不愁三保證"的落實。
萬怡保眼睛有些濕潤的說道:“真的是要感謝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保證了我們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感謝萬書記,為了我們這些貧窮戶,完成脫貧忙前忙后,我有手有腳的,不能當懶漢,萬書記對我們的事情這么上心,我們也不能拖后腿啊”!貧窮戶金賢德,妻子熊根花,雙腿殘疾,生下三個女兒,已上學,生活極端艱難,一家5口人,全靠金賢德一年的收入一萬多元維持生計,有時開支大于收入,經濟十分寬裕,萬長根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村里搞樹立時,請他打些工,又按排他當上了保潔員,加上自已種田、種菜、養豬、雞、鴨,往常加起來,一年收入有了3萬多元,今天全家人的生活有所改善,得益于萬書記的關心,關懷,要感謝萬書記,他還經常到家噓寒問暖,是個“暖心”書記,金賢德如是對我說。萬長根書記對22戶貧窮戶,有個不成文的規則,無任工作再忙,每個月必需上門走訪這些貧窮戶,了解情況,發現還有什么困難,能處置的盡早盡力處置,消弭他們的后顧之憂。據了解,目前,大觀村已有21名貧窮戶完成脫貧,僅剩下1戶也將在今年完成脫貧。
一份力 靠前指揮勇擔當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3個多月時間,萬長根書記,舍小家,顧大家,吃住在村里,號召村民“不串門、不聚會,不
江西墻面廣告走親戚”,響起了“大喇叭”等宣傳教育工作,成立了防疫值守組,防控宣傳組和防控勸導組,不分晝夜的同步展開值守和防疫宣傳工作,引導村民正確應對疫情,對外來人員中止勸離5000余人次,置辦酒精800斤,消毒液1000斤,口罩3000個,值班人員6000余人次,組建的宣傳車隊(私家車),白晝會循環到各個自然村里播報、宣傳廣播,對進入該村的入口已被護攔全部封住(現按規則撤除了),還按排人員中止值守勸返。疫情來勢洶洶,在村干部輪番值守,黨員分片包村,村民積極倡導,互相監視等舉措多管齊下,有效減少了人員活動性,最大程度完成了病的物理隔離。目前,大觀村無一例凝似病例,無
湖北返鄉人員。
在外工作幾十年的退休干部萬千說,萬長根書記是個好人,心腸仁慈,心中只需他人,關心他人,勝過自己的人;他私家車上,從他那一天當上書記起,放著四項東西:草帽、雨傘、高筒水靴、手電筒。經常看到他晚上10點左右打著手電筒,看栽好的樹苗澆水了沒有,土培好了沒有,村上的樹枝剪好了沒有,這樣的用“心”書記非常難得。
大觀村呈現了“五多五少”的好現象,一是村“班子”團結干事的多了,干群關系慌張的少了;二是村容村貌美觀的中央多了,“贓、亂、差”的中央少了;三是鄰俚和睦相處,民風好多了,打架、斗歐、偷雞、摸狗、賭博、閑人少了;四是就業的機遇多了,貧窮戶減少了;五是村民收入比過去增長多了,村民家中的破破爛爛的東西少了。萬長根有闖勁,有拼勁,沒私心,一心為了村民盡早過上幸福生活,帶領鄉親們在拼著命在干。
走進萬長根書記辦公室時,看到大觀村大樓里張貼和懸掛從黨的第一大到十九大的巨幅黨指導畫像,黨的
江西墻面廣告樹立的細致的內容等。他說,今年
南昌市贛江新區將大觀村列為“黨建十扶貧十‘三風’、
新鄉村產業、農業消費”示范村之一。他靠黨的引領,“班子”的凝聚,帶領大觀村2000余名村民,在2000余畝的土地上,如火如荼的樹立家鄉,不讓一個貧窮戶掉隊,共同奔小康幸福生活。
他辦公室墻上有個“問題墻回音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問題,是他一向的軍人作風。萬長根2018年度被新建區委、區政府評為“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目前,又被贛江新區舉薦的為“贛鄱先鋒”侯選人之一的他,為了大觀村,日夜據守,瘦掉了近10斤,他的足跡走遍了這里的山山水水,深愛著生他養他的這片熱土,是鄉親們看著他長大成人,又回鄉創業,報效父老鄉親,是他的初心和任務!大觀村臨近上天峰景區,離
南昌昌北機場2公里,
南昌市區30公里,昌九快速路穿過,林地、杉樹、松樹、稻田、旱地,果樹、茶樹、菜地等滿山遍野,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晚上漫步在那里,還可以看到有不少男女老少跳廣場舞。聽到地步里的青娃聲不時,空氣新穎,村村裝上了路燈,百姓的日子不比城里人差,幸福指數在一天天的上升!擼起袖子加油干,是新時期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任務,更是我們向未來作出的承諾,萬長根正是以軍人的本質,退伍不退色的擔當,帶領大觀村“兩委”班子成員,與時俱進,為了落實
鄉村戰略的實施,團結帶領村民,以時不我待的韌勁和拼勁,為樹立富有美麗
新鄉村,在默默無聞的耕耘和奉獻著,創造出屬于大觀村的
江西墻面廣告光明未來!
新美
廣告www.zzkail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