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情緒,孩子一出生,大腦中掌管情緒中樞的杏仁核已經發育完全了,但能夠讓他在情緒波動時自我調節和控制的前額葉皮層,要到2、3歲時才開始發育,直到25歲左右才會發育完成。所以,孩子的大腦主要受情緒控制,這件事要不要繼續,靠的也是當下的感受。
而想讓孩子愿意堅持做一件事,“好的感受”非常重要。
這種感受我們并不陌生:沉浸其中的愉悅感,努力過后的成就感,還有我們今天想要著重說的——安全感。安全感,不僅是身體層面上的,更重要的是孩子內心的感受,當孩子在學習中遇到挫敗,它的重要性就會凸顯出來。
1
當我沒做好,爸爸媽媽的態度不會改變
孩子有時候會問:“如果我做不好怎么辦?”我們也輕松地答:“失敗了沒關系,努力了就好”。但當這一刻真的來臨,我們說出的話突然變了味兒:
你看你,怎么搞的?上次練得不是挺好的嘛……
怎么又錯了,不是都告訴你了嘛……
你應該這樣……
先看看別人怎么練的,你這都不對。
在孩子面前,我們常常會變得不理智、不聰明,因為關心則亂。在這些話里,你是不是也聽出了質疑、埋怨、焦慮和不耐煩。即便嘴上說著“沒關系”,但是臉上的表情和說話的語氣也會出賣我們真實的態度。
如果一個孩子每次失敗受挫,都會聽到這樣的話,看到這樣的眼神和表情,他還會相信我們說的“失敗了沒關系”嗎?小孩子多聰明、多敏感呀,他們不禁會覺得“自己很笨”、“做不好爸爸媽媽會不高興”……背負著這樣的壓力,他還會選擇勇往直前嗎?
記得《爸爸去哪兒 5
》中,有這樣一個場面:一場拉繩比賽,輪到嗯哼上場,他突然很緊張,怎么都不愿意,跟爸爸說:“我害怕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