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2月7日,冬日暖陽,年逾九旬的葉連平帶著自己購買的慰問品,由他的學生安徽省和縣卜陳學校校長居平樹陪著,到敬老院慰問老人。
敬老院大部分的老人比葉老師年紀小,葉老師已經連續慰問了3年。 居平樹說, 葉老師計劃了好幾天,攔不住。
除了敬老院老人,葉連平最牽掛的還是留守兒童:從2000年葉連平創辦 留守兒童之家 至今,他已經為留守兒童義務補課20多年,累計教授學生1500多名。而他2012年創設的 葉連平獎學基金 ,至今已發放9屆近19萬元,累計獎勵學生250多名。
只要孩子有困難,葉老師都會慷慨解囊。20多年來,葉老師花在留守兒童身上的錢,少說也有30多萬元,而他自己出門,連瓶礦泉水都舍不得買。 居平樹告訴記者。
人家是來日方長,我是來日方短。 2月6日下午,滿頭銀發的葉連平佝僂著身子,俯身在一摞作業本中認真批改, 我的時間不多了,我要把時間留給孩子們。
教室里,溫暖的陽光照進來,照亮墻上掛著的 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 新中國最美奮斗者 全國德育教育先進個人 等獎狀
記者耳邊,又回響起3年前采訪葉連平時他說的那句話: 我希望我呼出最后一口氣是在講臺上。
照亮留守兒童的 燭光
1978年11月24日我受聘任中學教師,這距離我離開南京瑯琊路小學群眾夜校正好23年。我酷愛教育工作,希望當一輩子教師,愿意在三尺講臺上呼出最后一口氣。
摘自葉連平尚未發表的回憶錄
2013年,葉連平因為腦溢血加腦膜炎不得不在南京住院,手術后的第4天,他就 鬧著 出院回家。盡管才分別幾天,當葉連平出現在教室里,孩子們圍著他們的 葉爺爺 仍不禁放聲痛哭。
那一年,葉連平85歲,已經義務為留守兒童補課13年。
1928年,葉連平出生于山東青島。18歲時,因為父親在當時的南京美國大使館做勤雜工,葉連平在那里學得一口流利英語。1949年后,葉連平同幾位居民一同開辦夜校,給南京瑯琊路社區做掃盲工作,一直做到1955年。
1965年,葉連平輾轉來到安徽省和縣卜陳鎮。 先在窯廠做工,后來進了生產隊,落了戶。 回憶起那段經歷,葉連平有些激動, 這里的人們收留了我,給我騰出兩間房子,給我送來被褥。到任何時候,我都感恩。
1978年,50歲的葉連平終于重回講臺,成為卜陳學校的教師。
當時我帶的是畢業班,離中考還有6個月。 葉連平記得,班上48名學生, 每天來上課的不到20人,孩子對家人說去上學,其實是跑出去玩。 葉連平用了45天的時間,對48名學生一一家訪,一個個把孩子找回課堂。
初中不能組織晚自習,葉連平把學生按照自然村分成5個組,自己提著馬燈,一天一個組地跑到村里輔導學生。
那一年,他班上有11人考上中專,成為全鎮中考成績最好的班級。
2月7日,在葉連平的院子里,記者見到了那盞銹跡斑斑的馬燈。許多個夜晚,葉連平就提著這盞馬燈走在和縣的鄉間地頭,為學生們帶去希望之光。
還是在院子里,記者看到斜靠在墻角的自行車。30多年來,葉連平始終堅持騎自行車去家訪、去縣城給學生們買教材教具。 就是去南京,葉老師都是騎著自行車去,他不舍得花錢買車票。 居平樹告訴記者, 葉老師總是說,省下幾塊錢,就能給孩子們買一本書。
2000年7月,已經退休10年的葉連平看到村里的留守兒童無人輔導作業,尤其英語基礎普遍薄弱,便把自家的一間房屋騰了出來,義務給孩子們輔導功課。
這一補,就是20年。
其間,無論哪個孩子家里困難或者離學校比較遠,都可以在葉連平家免費吃住。
2012年,葉連平又拿出2萬多元積蓄,并在社會各方的支持下,成立了 葉連平獎學基金 ,用于獎勵優秀學生,資助困難學生。
如今在安徽馬鞍山經營著一家裝修設計公司的楊鴻雁,上初中時,家住得離學校很遠。得知情況后,葉連平主動找到楊鴻雁的父母表示: 就在我家吃住吧,省下路上的時間學習。
整整3年時間,楊鴻雁就住在葉連平家。她對葉連平的稱呼也從 葉老師 變成了 爺爺 。
2003年,楊鴻雁考上了宿州學院。 別的學生都是父母來送,只有我一個人是爺爺來送。 給楊鴻雁買好飯菜票,安頓好宿舍,葉連平才匆匆返程。 爺爺離開的時候,我再也忍不住了,我哭了。 楊鴻雁說。
然而,楊鴻雁不知道,葉連平返回南京后,由于當天沒有去和縣的班車,他又舍不得花錢住招待所,這個 摳門 的老人竟然在南京下關的馬路邊待了一夜
立德樹人的 陽光
教師的職責自然是教好書。但是,教書可不是唯一的任務,教師更重要的責任在于培養合格的人才。簡而言之,就是育人。
摘自葉連平尚未發表的回憶錄
從2000年開始,每個暑假,葉連平都會自費包車帶他的學生去附近城市的博物館、科技館、烈士陵園參觀。
葉連平說: 只要看到這些鄉村孩子在公開場合用英語和別人交流,我就有一種成就感;只要看到孩子們在博物館里專注的神情,我就知道,又一顆愛國的種子正在萌芽。
常久明現在是上海紡織工業園一家成衣定制公司的老總。從2011年開始,他每年都會帶著公司員工回到和縣,給 葉連平獎學基金 捐助一筆錢,這已經成為他公司的重要活動之一。
1983年,因為家境貧寒,父母想讓正上初中的常久明輟學學縫紉。一個傍晚,正在棉花地里幫父母干農活的常久明,看到遠處一個身影步履蹣跚地走過來。
葉老師家訪來了。常久明的家距離學校有5公里,都是土路,且要翻山過河,當時正值汛期,這令常久明非常感動。
然而,葉連平還是沒能說服常久明的父母。夜色籠罩著田野,躲在暗處的常久明看著葉老師漸行漸遠的落寞身影和越來越弱的馬燈燈光,淚流滿面。
盡管我后來還是沒能繼續讀書,但能成為葉老師的學生,是我一輩子的幸運。他是我一生的榜樣。 常久明說。
記者采訪的當天沒有課,但仍有不少學生來葉連平創辦的圖書室借書還書。
14歲的尹蕾帶著8歲的弟弟尹維,輕車熟路地走進圖書室,登記、借書。姐弟兩人來自云南昭通,父母在附近的工廠打工,姐弟倆每天都要來一趟。 放寒假了,爸爸媽媽忙,我們就來葉爺爺這里做作業、看書。 尹蕾告訴記者, 葉老師很嚴格,但我們不怕他,他就像爺爺一樣。
出門的時候,姐弟倆齊聲對葉連平說: 爺爺再見。
那一刻,記者注意到,葉連平臉上掛著欣慰的笑容。
在日常交流中,葉連平始終堅持用尊稱 您 。他說,身教勝于言傳: 師而無德,能教好學生嗎?
一年暑假,葉連平帶著學生參加夏令營。 在一所學校食堂吃自助餐時,一個學生盛的飯菜多了,吃不完,端著碗問葉老師咋辦。 居平樹告訴記者, 葉老師給學生講明節約的意義后,接過學生的飯碗,把剩飯吃得一點不剩。
每個家長來,都說: 葉老師,我把孩子交給你了。 葉連平對記者說, 孩子交給我了,我就要負起責任,不但要教給孩子們書本知識,還要教他們做人的道理。
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 大先生 。 葉連平說。
無疑,葉連平就是中國鄉村教育的 大先生 。
有一次,葉連平因患白內障做了手術。左眼手術,他就睜著右眼上課,右眼手術,他就睜著左眼上課,一節課沒落下。
葉連平說: 教育就像種地,作為一名有著35年黨齡的教師,首先要做一個合格的 播種者 。
一次,一個學生在作業中把 中國 的英文單詞寫成了小寫。葉連平用了很長時間給學生解釋必須大寫的原因: 任何一個國家的名稱,在英文里都要大寫,這是對祖國熱愛的體現。 葉老師告訴記者: 用這種辦法,不但講清了專用名詞和普通詞語的區別,也是在講一堂愛國主義教育課。
鄉村教育的 強光
兒童節快到了,我想給幼兒園的孩子們添些什么 從縣城買了玩具和體育器材,卻發現自行車前輪癟了。咬緊牙關,破例第一次打的。
摘自葉連平尚未發表的回憶錄
2013年,葉連平生平第一次 打的 ,也是唯一一次。
如果不是2018年車禍傷及腰椎,年逾九旬的葉連平一定還會騎著自行車奔波在長江岸邊進行家訪。
葉連平始終認為 家訪是教師的必修課 。在他看來,登門家訪的效果,是家長到校、電話家訪所無法達到的。 家訪不是告狀,只有到學生家里了解情況,才能真正掌握學生成績起伏背后的原因。
正是在家訪中,葉連平才發現了學生的困難,主動讓10多個孩子先后在他家免費吃住。
在葉連平的教室里,有兩塊黑板,一塊用來上課,另一塊層層疊疊地貼著學生的成績單和試卷。
葉老師現在有58名學生,按照年級不同分成4個班,他每周末都堅持給孩子們上課,每次都要給每個班上兩個多小時的課。 居平樹有些擔心, 畢竟是90多歲的老人了,做過多次手術,怕他身體吃不消啊。
2月6日,記者去采訪時,葉連平說: 作業昨天才改完。 翻開厚厚一摞作業本,每一頁都密密麻麻寫滿了葉連平的批注。 韓愈說: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傳道就是立德樹人,授業就是傳授書本知識,解惑可不就是要批改作業嘛。不認真批改作業,叫什么老師?
為幫助抗擊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2月,葉連平跑到銀行,以 特殊黨費 的形式捐出2萬元。疫情防控形勢剛剛穩定,葉連平考慮到防疫期間很多家庭無法外出打工,家庭收入受到影響。又讓卜陳學校篩選了34戶孤兒、單親家庭、特殊困難戶,每戶發放困難補助400元。
這個把滿腔熱情和畢生心血都傾注到鄉村教育的老人,至今仍住在學校舊教室改造成的平房里,屋子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長江邊冬天陰冷,葉連平至今還經常穿著60年前離開南京時姐姐給他做的一件棉坎肩。
20多年義務給留守兒童補課,沒收一分錢的補課費,反而資助獎勵學生50多萬元,對此,很多人無法理解。葉連平說: 這里的人從來沒有把我當成外人。他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呀,給自己的孩子補課,還能收費?
桂學寶曾經是葉連平的學生,考上蚌埠醫學院后回來看望葉連平。聽說醫學院上課缺少標本,不久,葉連平簽了協議,要在百年之后把遺體捐給醫學院。 人家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我還想再作一點貢獻,就當是 死而不已 吧。
如今,葉連平獎學基金已經交由楊鴻雁打理。 我不定期來看看爺爺,來多了,爺爺怕我耽誤工作,來少了我不放心。 楊鴻雁說, 我們這些葉老師的學生商量,大家輪流來給學生上課,把留守兒童之家繼續辦下去,一定要把爺爺的精神傳承下去。
【短評】
致敬為文明接續香火的人
90多歲高齡的葉連平總是謙虛地稱自己是只 螢火蟲 。但正是這鄉村不起眼的螢火蟲,用燃燒自己的方式,照亮了留守兒童的天空,成為他們彷徨時的 燃燈者 和暗夜流淚時的守護者。葉連平說: 我的時間不多了,我要把最后的時間留給孩子們。我一直在和時間賽跑。我希望呼出最后一口氣是在講臺上。
葉連平是平凡的,在鮮為人知的鄉村三尺講臺上,默默奉獻著。葉連平是偉大的,他用20多年的堅守彰顯著初心和使命,他把留守兒童的學習、成長當成自己的使命扛在肩上。生命不息,擔當不止。
這是記者第四次采訪葉連平。上一次采訪時,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貼滿了五顏六色的千紙鶴。葉連平說: 這些都是父親節那天,孩子們親手給我做的祝福卡。
他隨手從黑板上摘下一只湖綠色的千紙鶴,上面歪歪扭扭地寫著: 葉爺爺,您就是我最親愛的父親! 一年級尤夢瑤 。雖然這只是一句邏輯錯了卻感情真摯的祝福,但這是最純正的心在被愛滋潤后發出的回應。
前進中的中國需要文明的力量,需要有為文明接續香火的人。而葉連平,無疑就是一束文明之光、道德之光,照亮著孩子們的追夢人生。
面對這樣一束光芒、這樣一種力量,我們能做的就是致敬,并且踐行。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