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1933年10月,國民政府調遣上百萬精兵,對全國各地各革命根據地啟動第五次反動“圍殲”,以近二十萬軍力圍堵閩浙贛革命老區,并在上饒市開設贛浙閩皖邊區警備司令部,任職第八軍師長趙觀濤為總司令,統一指揮對閩浙皖贛的“圍殲”行動。趙觀濤煞費苦心中藥炮制“碉路戰略”:即建堡壘,修道路,燒山伐樹,香港移民并村,加強“保甲制度”,生產制造封鎖線,斷開人民群眾與中央紅軍游擊隊員的聯絡,穩扎穩打向革命老區撲來,燒、殺、搶、劫,十惡不赦。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于1933年11月20日舉辦了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全面部署反“圍殲”抗爭。交流會大選造成了以方志敏為現任主席的閩浙贛省新一屆蘇維埃實行聯合會,德興的張其德、化婺德的張觀喜等朋友入選為省蘇維埃實行委員會。
大會在方志敏的主持人下,制訂了第五次反“圍殲”的指導方針,即“便是集中化主要于對手攻擊的關鍵方位工程建筑碉堡防御工事,在自身碉堡防御工事眼前,推行短暫的突襲以擺脫對手的攻擊,護衛基礎革命老區,另外,普遍的進行游擊戰爭,造就新的革命老區。”呼吁我省軍警民緊急動員起來擺脫對手五次“圍殲”。在革命老區邊境線關鍵交通干道口建造赤紅堡壘,遴選戰斗英勇的出色紅軍戰士和赤衛隊員駐扎堡壘,阻擋對手攻擊,并以堡壘為產業基地,進行陣地戰,不斷進攻解決對手有生力量。而黃村灣、早禾田等也是當初的通向革命老區的關鍵交通干道,因而,中央紅軍建造了好幾個進則退、退可守的堡壘,運用游擊戰術重挫國民黨軍,但最后因為多種多樣緣故,第五次反圍剿不成功,德興的中央紅軍迫不得已轉入地下主題活動。
為了更好地提升游擊戰爭的領導干部,中國共產黨閩浙贛省紀委于1935年4月在德興街邊蘇家舉辦了省紀委會議。大會由關英鎮長主持人,張其德、鄒秀峰(省工農兵查驗科長)、程伯謙(樂平交通局長)、邵江河等領導干部到會。大會決策創立樂河、信河、化婺德三個特委。在化婺德特委領導干部下,由邵江河、李步新、余熙慶、余熙宗等領導干部的化婺德干練營配置了每人必備一槍,有長兵器300一干,火槍10一干,花機關槍9挺,通用機槍6挺,輕機槍5條,并在德興海口鎮周村區創建了臨戰搶救醫院門診——工農紅軍閩浙贛軍分區化婺德臨時性醫務所,化婺德干練營是閩浙贛省游擊戰爭中的一支關鍵能量,以德興泗洲鎮南源下屋和黃村灣一帶為管理中心進行游擊戰爭。化婺德干練營連長黃保昌在德興海口鎮舒灣村早禾畈與敵五十五師一六三旅大戰中放棄。
在舒灣村黃村灣行政村發覺的堡壘遺跡坐落于該地的菜灣塢的山岡上,總面積約60平米,雖經80很多年的日曬雨淋,但其大概輪廊仍然由此可見。據本地71歲的老年人宋重慶介紹,她們在童年,仍在該山頂撿到過彈殼等物件。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