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年祈愿,今朝圓夢。
石門的貧困,曾如大山圍困,曾如重石壓心。
2013年11月,“精準扶貧”首倡于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石門聞令而動,發出“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的錚錚誓言。
8年愚公移山,8年夙興夜寐。從山路欹斜到大道坦途,從破屋無門到新樓林立,從荒山苦瘠到蔬果滿山,從捉襟見肘到豐衣足食……追夢的腳步鏗鏘有力,奮斗的足跡刻印大山,拼搏的足音響徹云霄。
石門洞開,千年一越。沒有哪一個時刻,讓石門的群山如此沸騰;沒有哪一個時刻,讓石門的渫水如此歡歌;沒有哪一個時刻,讓石門的群眾揚眉吐氣!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山鄉巨變滿眼春
山城石門,青山莽莽。
“對山喊得應,走路要一天”,這是過去石門行路難的真實寫照。路,對于生活在大山里的群眾來說,是致富路,更是生命路。公路不通,如動脈栓塞,山里的群眾只有望山興嘆。
石門縣的西北高寒山區,平均海拔都在1000多米以上,到處是懸崖峭壁,崎嶇坎坷,有的甚至要攀“手扒巖”。在這樣的高山之巔,修筑公路,更是難若登天。
然而,深謀遠慮的石門縣委、縣政府一班人,深刻地意識到,打開石門的唯一途徑就是修筑公路。于是,“交通先行”成為脫貧攻堅的第一戰略。從2013年起至2018年,石門舉全縣之力,以愚公移山精神,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英雄氣概,劈山修路,遇水架橋,硬是在云端之上,鑿出一條條“天路”。這8年來,石門縣投入40.2億元改善交通,新改建干線公路318.8公里、新建農村公路1364.6公里。從空中俯瞰,這些縱橫的“天路”宛如玉帶。新華社一位年輕的記者到這里采訪后,用計算器算了一下,發出這樣的驚嘆:“這些路連接起來的長度有190座珠穆朗瑪峰的高度。石門人民,真的偉大!真的了不起!”
提起修路,南北鎮金河村的群眾還記憶猶新。生活在海拔1400多米的大山上,由于沒有路,這么多年,有多少人攀援山路時喪命,有多少人趟過溪水時溺亡,還有不少騾馬掉下懸崖。只要一講起這些,對金河村而言,就是他們的痛。
怪不得,扶貧工作隊進駐這個村時,鄉親們的眼神里都透露著對路的渴望。年近八旬的老人覃事法拉著隊長張忠富的手,懇求道:“張隊長,我們什么都不要,只要修一條出山的路!”
采訪張忠富時,說著說著,他的眼里就閃爍著淚光。他告訴我們:“為了修這條路,覃事法老人帶頭捐贈出6萬元的積蓄,這可是一輩子省吃儉用的積蓄啊!還有些鄉親,拿不出錢,就變賣家產,來支持修路。”
兩年多時間,張忠富帶領鄉親們,沒日沒夜,用鋼釬鐵錘,硬是在高山之巔的絕壁上,鑿出一條19公里的“天路”。
2018年通車那天,住在村頭的村民易佑生格外興奮。因為這一天,張忠富要帶他到鎮上辦理殘疾證。一大早,他顧不上眼疾,爬上山挖了一背簍馬鈴薯煮給張忠富吃,以示感激之情。當汽車開到家門口時,這位一輩子沒走出過山門、更沒見過汽車的殘疾老人,圍著汽車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張忠富看到這情景,背過身去,掉淚了……
石門的大山,大多是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相當厲害,藏不住水。不僅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更嚴重的是影響群眾的生活質量,甚至有些地方由于水質不達標,直接影響群眾的身體健康。
沒有健康,哪來小康。石門縣委、縣政府的決策者深諳其中的道理。8年時間,整合資金2.74億元,建集中供水廠、修水窖、接山泉水、加裝凈化設備,解決村民吃水難題,全縣完成飲水安全建設項目860個,農村人口飲水安全率達100%。
石門縣水利局負責人很形象地打了個比喻:“這些年,僅僅為了解決山區群眾的飲水難問題,鋪設的水管連接起來,至少可以繞地球一個圈。”由此可見,石門縣把飲水安全工程視為第一民生工程。其中付出的艱辛可想而知。
人們有目共睹,這8年時間,除了路和水之外,石門縣還投入資金4億多元,完成了122個貧困村的電網改造;寬帶網絡和數字化電視實現“村村通”。從此,石門洞開,連接上了外面精彩的世界。
開準“藥方”,拔掉“窮根”——綠色產業富鄉親
如果說8年的脫貧攻堅為山區的群眾拔掉了“窮根”,摘掉了“窮帽”,那么綠色產業的發展卻為大山深處的建檔立卡戶,建起了一座座“綠色銀行”。“輸血”變“造血”,為鄉村振興夯實了基礎。
基于這種高度,石門縣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瞄準山區特色,選準做優特色產業,重點發展“一果三葉”、土雞、香豬等產業,并在每個村建立20萬元產業發展扶持獎勵基金,形成“多個渠道引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出水”的產業投入新格局,撬動扶貧產業做大做強。在石門縣采訪,我們欣喜地看到,全縣316個村都發展了1個以上主導產業,111個貧困村建立了專業合作社,受益貧困群眾1.4萬多人,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門路已成為現實。
柑橘是石門的支柱產業,也是石門40多萬橘農的“搖錢樹”,他們吃柑橘飯,住柑橘樓,花柑橘錢,生活甜甜蜜蜜。他們做夢都沒想到,就是這個小小“黃金果”,使建檔立卡戶不僅擺脫了貧困,還進入了小康生活。
2019年初,人們還沉浸在春節的喜慶之中,一場突如其來的冰災,致使石門30.8萬畝柑橘受災。眼見這些“搖錢樹”毀損,橘農們欲哭無淚。好不容易拔掉“窮根”的橘農們,如果不及時補損,就有可能返貧,脫貧攻堅成果也將化為泡影。
“決不讓橘農因災致貧返貧!”縣委、縣政府當機立斷,派出8個工作組,查災、補損、開展保險理賠。緊接著,轉變思路,順勢而為,將種植柑橘的土地流轉,讓橘農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在此基礎上,石門縣整合資金1億元推動柑橘品改,化“危機”為“良機”。
這場天災也促使小安即富的橘農們,深刻地感悟到,單打獨斗難抵風險。只有響應政府的號召,借機品改,才能使柑橘產業越做越強,柑橘品種越來越甜。橘農們紛紛流轉土地,加入合作社。去年,石門的柑橘產量雖然沒有往年多,但由于注重了品改,價格比往年更好。這不得不佩服石門縣委、縣政府的遠見卓識,為石門的柑橘產業開辟出一條持續健康發展的新路徑。
石門西北山鄉幾乎都是高寒山區,種植茶葉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可以說在發展茶葉產業上,石門縣生動詮釋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
據石門縣茶葉辦主任丁芙蓉介紹,石門縣在75個脫貧村,重點發展茶葉產業,全縣茶葉綜合產值達到55億元,帶動4000個貧困戶脫貧。目前,在全縣完成茶園改造2萬多畝的基礎上,計劃再改造3萬多畝。栗子坪所在的羅坪鄉是國內最大的有機茶之鄉,有生態茶園3萬畝。這里按照歐盟相關標準,整鄉推進有機茶轉換,建成國際公平貿易認證、歐盟有機認證茶園1.2萬畝。
當我們走進羅坪鄉栗子坪,映入眼簾的是大片大片的茶園,如鋪在廣袤原野里的一張張綠毯。藍天白云下,處處可見土家族姑娘在綠油油的茶園里,舞動著指尖、唱著歡快的山歌,采摘著今年頭一茬春茶。
在一處山坡上,脫貧戶熊召輝正將豐收的喜悅裝進茶簍里。他興奮地告訴我們:“我家有13畝茶園,去年已將10畝轉化為有機茶。茶的品質提升了,附加值就提高了。全家人靠這些有機茶,就有過不完的好日子。”
然而,貧困群眾發展產業談何容易,手里沒錢是最大的困擾。石門縣通過金融扶貧,8年累計發放小額信貸4億多元,再貸款12億元,“貸”動產業發展,“貸”動群眾脫貧。
太平鎮苦竹坪村的脫貧戶唐植凡是金融扶貧的受益者。他曾經因病致貧,負債近10萬元。“背了一身病、一身債,生活怎么望得到頭?”唐植凡對生活失去信心。
2016年,“中國冰鮮家禽第一股”湘佳牧業股份有限公司,推出“5000萬羽石門土雞精準扶貧項目”,公司提供雞苗和技術培訓,脫貧戶利用房前屋后空地或自有林權山地散養石門土雞。這些“走地雞”養成后由公司統一收購,這讓唐植凡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扶貧工作隊為他申請5萬元無息貸款,在湘佳牧業的扶持下,他一年散養3000只土雞,當年收入就有5萬多元。
像唐植凡這樣靠養雞致富的脫貧戶,在石門數不勝數。據統計,8年來,石門縣164個村發展土雞養殖,帶動脫貧戶4000多戶實現脫貧。
不等不靠,自強不息——內生動力大激發
8年脫貧攻堅,8年艱苦歲月。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群群不屈的身影,定格在了“湖南屋脊”。
在這場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中,各級黨委、政府以及各部門帶領石門67萬人民戰天斗地,不僅擺脫了貧困,更重要的是23260戶71797名脫貧人口,懂得了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這個樸實的道理之外,還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內生動力。
3872名扶貧建檔立卡殘疾人對象,這個特殊的群體,就很有說服力。為了這個特殊群體,石門縣在落實惠殘政策的基礎上,按照殘疾等級分類,對其全部培訓,建立了12個殘疾人扶貧基地,輻射帶動895名殘疾人就業創業;籌措資金182萬元,扶持140名殘疾人自主創業。這群人,通過培訓扶持,靠著激發的內生動力,改寫了命運。
在采訪的這些日子里,鄉親們贊嘆最多的是不等不靠不要的殘疾人;我們感悟最深的也是這群不等不靠不要的殘疾人。在滿滿的采訪本上,至今還浸透著我們感動的淚水痕跡。他們的故事,蕩氣回腸,催人淚下,令人奮進。
有著“云上天畫”之稱的羅坪鄉,有著一位遠近聞名的“盲人蜂匠”周后禮,年輕時因病致盲,是村里的五保對象。脫貧攻堅戰打響后,他憑著小時候的記憶,在大山深處養起了蜜蜂。就是靠著養蜂,他家里添置了電視機、收音機、冰箱、洗衣機。鄉親們都說,他的幸福生活是“摸”出來的。
所街鄉麻納峪村的何儒家,雙腿萎縮,只能靠一副自制的“木馬腳”爬行。何儒家靠修鐘表、外出演出、收荒貨,不僅建起了一棟兩層樓房,還幫助智障哥哥的兩個女兒完成了從小學到大學的學業,直至參加工作。幾十年來,站著、坐著、躺著都不超過1米的何儒家,硬是憑著“不等不靠不要”的精神,用“木馬腳”撐起了一個幸福大家庭。
在石門縣壺瓶山鎮長嶺村,每天都可看到“肢殘兄弟”王均波、王均尾相互攙扶,在豬欄里喂豬、在田地里耕作的身影。這兩兄弟由于家境貧寒,都在外打工。先是王均尾右手被電機卷傷致殘,后來王均波在做陶瓷時,左大腿被卷揚機攪斷,造成高位截肢。
兩兄弟回到村里后,不甘向命運低頭,靠著勤勞養豬致富,不僅全家住上了小洋樓,而且還幫助20多戶脫貧群眾養豬致富。
“瓷娃娃”曾宏杰,是三圣鄉白臨橋村人。2歲時患上罕見的脆骨病,如今23歲的他,身高只有80公分,體重不足10公斤,日常起居都需人照顧。沒有讀過一天書的曾宏杰,憑著超強的記憶和勤奮好學,掌握了電腦,當起了電商。從2017年開始,曾宏杰開淘寶店,觸電商,玩微商,不僅自己純賺十五六萬元,還幫鄉親們銷售近500萬元的農產品。“瓷娃娃”變成“福娃娃”,曾宏杰也因此被評為“常德最美扶貧人物”。
如今,曾宏杰全家住上了寬敞的新房,父親還在他參股的一家養殖黑豬的公司里務工,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向貧困宣戰,是中國大地上進行的又一場偉大的人民戰爭。石門大山里這些殘疾人的脫貧壯舉,便是這個宏大戰場的鮮活一角。他們不屈不撓的身影,就是給內生動力注入了一股強勁的精神力量。有了這種精神力量,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石門縣在鄉村振興中,肯定會創造出更多的人間奇跡,書寫出新時代“石門樣本”。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