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長三角為何能走在我國改革開放最前沿?對湖北又有哪些啟示?
繼3月中旬赴贛湘學習之后,4月14日至17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應勇,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曉東率省黨政代表團再赴上海、江蘇、浙江,探尋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讓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我們正對11.4公里的黃浦江岸線整體開發,還江于民、還岸于民、還景于民,打造亞洲最大規模藝術區、世界級濱水開放空間、國際創新創意產業集群,實現從‘工業銹帶’向‘生活秀帶’的華麗轉型。”
在上海徐匯濱江,從西岸智塔45層觀景窗俯瞰黃浦江兩岸,若非當地負責人介紹,參觀者很難想象這里曾是20世紀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
往昔的舊油罐、舊倉庫,被匠心獨具地保留下來,點綴于一座座現代化藝術中心、美術館之間,述說著時代的蝶變。
“精心、精細、精準、精致。”從上海到蘇州、南京,再到湖州、杭州、寧波,代表團對滬蘇浙城市治理一致贊嘆。
潔凈的街面、精致的綠化帶、清晰的天際線、開闊的視覺廊道……考察所到之處皆綠樹成蔭、移步即景,處處似曾相識,處處又體現出明顯的不同。
如果說,吸引人的是城市外表的精致,留住人的則是城市內在的精細。
作為擁有2400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上海更是在以“繡花功夫”改善城市治理。
走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企業服務中心,每一個服務席位上都擺放著一張卡片:“說Yes不請示,說No要報告”“對不屬于本部門事項的,不設路障設路標;對不符合申請條件的,不打回票打清單;對法律法規不明確的,不給否決給路徑。”
超大城市治理,如何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路?
上海組建大數據中心,“為數據增值、為城市賦能”,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
如今,上海市“一網通辦”已累計推出357項改革舉措,實名注冊個人用戶4415.9萬、企業用戶214.7萬,接入政務服務事項3071項,實現了行政審批事項“全覆蓋”。
上海還探索充分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圍繞個人全生命周期,打造從出生到養老的數字生活服務體系;圍繞企業全發展周期、產業發展全鏈條,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服務體系。
“我們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為目標,對政府部門的業務流程進行革命性再造,對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辦事流程進行系統性重構,切實解決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等問題。”大數據中心負責人說。
以長遠之計優化營商環境,以“繡花功夫”改善城市治理,更是為了強化城市功能。
進入新發展階段,上海持續發力,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和開放樞紐門戶“四大功能”。
功能就是錢,功能比錢更重要。
“武漢‘一主引領’使命在肩,必須在提升功能上狠下功夫。”在考察總結交流時武漢市委書記王忠林表示,武漢將持續提升科技創新、綜合樞紐、金融服務等城市功能,為周邊城市發展賦能,做到“大樹底下好乘涼”,防止“大樹底下不長草”。
“襄陽將全力以赴提升中心城市能級。”襄陽市委書記馬旭明說,襄陽將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公共服務能力,加快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和國家級物流樞紐,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代表團其他成員也紛紛表示,要學習長三角城市治理經驗,落實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提出的“強化中心城市功能”的部署,不斷增強城市金融功能、開放功能、貿易功能、科創功能、服務功能,為長遠發展奠定基礎、贏得優勢。
“制造業是湖北經濟的基礎和支撐,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
“作為南京傳統的工業大區,棲霞區過去主要以化工、電力、礦山等產業為主。如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則占比70%以上。”
南京市棲霞區負責人在介紹該區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情況時的開場白,就深深地打動了代表團全體成員。
江蘇建設經濟強省的努力可管窺一豹。
江蘇與湖北同是經濟大省、科教大省、生態大省、農業大省,兩省省情有較大的相似度。
“我們要學習江蘇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實體經濟、園區經濟、農業產業經濟。”在江蘇·湖北合作發展交流座談會上,應勇指出。
園區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
在蘇州工業園區,代表團聽取這里發展成就介紹:
作為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合作項目,園區對標國際經貿規則、最好開放形態,在全球范圍內匯聚和配置資源。96個國家4500多家外資企業在園區深耕發展,國際化和參與全球競爭能力居全國高新區首位。支持309家中國企業到53個國家和地區投資布局,參與合作共建10個產業園區、總面積達293平方公里,相當于再造了一個園區。始終把做大做強產業作為立區之本,圍繞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產業,大力推動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07億元,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實現五連冠。
放眼江蘇全省,有各類園區近400家,其中國家級園區46家、省級園區112家,每個市都有國家級園區、每個縣都有省級園區。省級以上園區創造了全省50%以上的經濟總量、55%以上的財政收入、60%以上的固定資產投資、80%以上的進出口總額。
在此帶動下,江蘇區域經濟、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4個市GDP過萬億元,5個市GDP在5000億元至1萬億元之間;有全國百強縣25個。
在此帶動下,江蘇以全國1%的國土面積、5.8%的人口創造了超過全國12%的工業產值,制造業規模穩居全國第1,實體經濟占全省GDP的80%、全國的12%、全球的3%。
數據是枯燥的,但數據也是最有說服力的。
“湖北是制造業大省。制造業是湖北經濟的基礎和支撐,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應勇曾多次強調。
“我們要著力穩鏈補鏈強鏈,落實好‘技改13條’‘鏈長制’等產業政策,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影響力、支撐力的產業集群、產業基地、領航產業和拳頭產品。”王曉東在考察總結交流時說。
省委省政府已然謀定快動。
4月2日,全省區域發展布局暨縣域經濟工作推進會舉行,針對我省的痛點、難點、堵點,正式出臺了《關于推進“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于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意見》等。
“我們要學習借鑒江蘇經驗,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堅定不移做大做強區域經濟、縣域經濟、實體經濟、園區經濟,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打造更多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增長點,形成全域協同發展格局。”代表團成員表示。
以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突圍
“來這里,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到這里,讓創業變得簡單,讓創業不再孤單;在這里,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走進杭州夢想小鎮,小鎮座右銘讓人印象深刻。
7年前,這座面積僅3平方公里的小鎮“無中生有”打造智力密集區,如今累計引進孵化平臺50余家、集聚創業項目2565個,融資總額達130多億元,成為世界級的互聯網創業高地。
“小鎮還生產自有品牌礦泉水。”偶然一瞥的發現,讓代表團成員贊嘆于浙江捕捉市場的能力和開拓市場的勇氣。
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沒有什么自然資源,能發展這么好,靠的是什么?
代表團一路學習一路思索。
在杭州未來科技城,這里謀劃布局了南湖科學中心、未來科技文化中心和城西樞紐門戶中心,建設了之江實驗室、阿里達摩院、超重力實驗室三大科研重器和眾多創新平臺。2011年至2020年,這里企業營收從203億元增長到7274億元,財政總收入從11.7億元增長到419.1億元,企業數從593家增長到34202家。
在寧波舟山港,264條航線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600多個港口,擁有海鐵聯運班列19條,業務輻射全國15個省、56個市。貨運吞吐量連續12年穩居全球第1。
放眼浙江省,跨境電商綜試區實現設區市全覆蓋,交易額居全國第2。
浙江“跳出浙江發展浙江”、以世界胸襟推進發展、敢于善于“無中生有”“有中生優”“優中生強”的精神品質,激蕩著代表團成員的心。
行走長三角,敢于破除唯“資源稟賦論”,以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突圍的案例可謂俯拾皆是:
——上海海納百川、鼓勵創新。提高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集中度和顯示度,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張江集聚330家國家級研發機構、14個大科學裝置、9000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全國七分之一的科創板上市企業,正加快邁向世界一流科學城。
——江蘇南京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打造開放型創新大平臺,既賦能技術、又提供基金支持和管理團隊,3年就聚集了400家企業、形成100億元產值。蘇州為突破制造業天花板,把一臺臺筆記本電腦拆開,對照上千個零部件“缺什么補什么”,一環環拉長鏈條。
——浙江密密麻麻、鋪天蓋地的民營企業、創新企業,造就了強大的綜合經濟實力。現在每9個浙江人中就有一個是老板,每26個浙江人中就擁有一家企業,真正實現了藏富于民、共同富裕。
學習是為了進步,總結是為了提高。
“上次到贛湘考察學習,感到追兵越來越近;這次到滬蘇浙,則感到標兵越跑越遠。”代表團成員感慨。
“湖北有129所高校、近160萬在校大學生、80多位兩院院士,具備創新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代表團成員堅信。
“湖北發展什么要素都不缺,還有一些獨特優勢,完全有條件發展得更好。”代表團成員信心滿懷。
唯有思想破冰才能發展突圍,唯有改革開放才能闖出新路,唯有干在實處才能走在前列。
“癥結”已找到,“藥方”已開出。
謀在長遠,更需干在當下。
全省各地需要在大局下謀劃和行動,在區域發展布局中找定位,各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作為當地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要強化政治擔當,做到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加壓奮進,推動區域發展布局成勢見效,促進縣域經濟突破性發展,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