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小小 草帽間 凝聚著市北村黨員干部為民服務的初心。
村干部待在辦公室里都是困難和煩惱,走下去都是辦法和思路
一個 草帽間 的初心表達
4月20日中午11時,戴著草帽的 90后 徐亮走進昆山市周市鎮市北村 草帽間 。他摘下草帽,拉開柜門,脫下沾著泥土的膠鞋,換上干凈的皮鞋,坐到服務大廳的工位前,開始接待前來咨詢農業補貼政策的村民。
徐亮是新當選不久的市北村村委會副主任,分管農業和農房翻建工作。眼下,市北村7個自然村的近40戶居民正在進行農房翻建。每天早上上班前,徐亮不是戴著草帽進農田,就是戴著安全帽走訪農房翻建工地,有問題就現場幫助村民解決。
一個 草帽間 閃耀著初心光芒、詮釋著使命擔當。市北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吳根平說: 待在辦公室里都是困難和煩惱,走下去都是辦法和思路。在農村工作,不多出去看看,老百姓一張嘴,就會讓你坐不踏實。
破草帽 接地氣更走心
在市北村村委會辦公大樓一樓的東北角,有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更衣室。這就是遠近聞名的 草帽間 。
草帽間 里,一排紅色的安全帽放在柜頂,柜門的把手上掛著一排顏色泛白的草帽,有的草帽頂部還有破洞。左手邊第一個柜門貼著的名牌上, 吳根平 三個字十分醒目。拉開來,上層掛著黑色西裝、藍色網格員服、紅色志愿服等,下層放著布鞋、膠鞋、雨靴等。
這里記錄著市北村村干部的工作日常,也成為市北村 三衣三帽 精神的發源地。 三衣 指雨衣、工作服、勞動服, 三帽 指草帽、安全帽、志愿帽,涵蓋了每名基層工作者的多重身份。 這其中,吳根平最看重的是那頂草帽。
鄉村要振興,農民是主體,村干部是帶頭人,農村是主陣地。 以前,村民管村干部叫 破草帽 ,這不是罵你,而是一種認可和贊賞。 吳根平說,草帽是農民勞作的用品之一,既遮陽又擋風。一頂 破草帽 是黨群同心的生動注腳,更是黨員干部優良作風的有力見證。
24年前,32歲的吳根平懷揣著強村富民的夢想,回到了一窮二白的市北村。他憑著與村民同吃同坐同勞動的精神,帶領村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制定 一產穩村,二產興村,三產強村 發展思路,提出 跳出市北、發展市北、壯大市北 的發展戰略,逐步擁有了市北大廈等一批優質固定資產。2020年,實現村可支配收入2406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5.5萬元,譜寫了由窮到富、由丑到美、由后進到先進的發展 三部曲 。
集體強起來、村民富起來的市北村,并沒有 小富即安 。結合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主題教育,市北村創新推出 草帽間 ,在一般的工作衣帽用品外,為每名村干部配備草帽、水壺、鐮刀、鏟刀、馬扎、手電筒等勞動工具,督促村干部深入一線,走到群眾身邊,把田間地頭、工地現場當成 課堂 。吳根平說,引導村干部學會 望聞問切 ,在和村民、工人一起勞動中溝通交流,拉近與農民距離,了解三農問題,聽取農民需求,真正成為一個懂農民語言、會農民技術、知農民所需的農村 全科醫生 。
村委會大樓沒有辦公室
市北村村委會大樓上下5層,總面積5000多平方米,有幾十間功能室,卻沒有一間辦公室。村干部在哪里辦公?答案是:一樓大廳里。村民有事去哪里?答案是:一樓會客廳。
市北村撤窗設柜,打造開放式的 市民驛站 ,所有村干部和工作人員撤掉辦公室,坐到柜臺前,一個不到1平方米的工位就是大家的日常辦公區。村干部和工作人員全員轉型 全科社工 ,村民只要找到一個人便可辦理所有事,如果不能辦的話會及時記錄下來,幫其聯系和落實。村民走進大廳,就可以找到臉龐曬得黝黑的村干部,也可以隨時監督工作人員。
村干部主動走到農田、工地、村民家里,找到村委會的村民也就少了。 吳根平說。
辦公場地節省了,村民活動空間就多了。 一減一增 ,盡是市北村黨委的為民初心。
村委會大樓前面是一片沒有圍墻的廣場公園。下午3點30分,剛剛放學的孩子們穿過小樹林,涌入大樓,來到現代舒適的 農家書屋 里看書、自習。其他區域的公益理發室、手工公益坊、鄉村醫生工作室、鄉村律師工作室、退役軍人服務站等,也按計劃開展著各類便民服務,不時看到一臉笑意的村民進出。
過去的日子和現在相比是 一個地下,一個天上 。 84歲的村民朱洪發說,像他這樣的普通老人能夠領取養老金、享受各種補貼福利,而生活困難符合低保戶標準的老人還可以獲得每月生活補貼和年終額外分紅。
依托良好的村級經濟發展基礎,市北村率先推行 五道保障 八業富民 和 八項福利 ,編織起每一位村民的幸福安居夢。
為切實提升村民的獲得感,村里每年對照村民的 心愿清單 ,推出 50件小事計劃 ,包括為9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人免費上門理發、為80周歲及以上老人家庭免費拍攝全家福、開設學生三點半課堂等等。吳根平說: 看似是一件件小事,但對村民來說都是大事,村里一定要做實做好。
小細節凸顯村莊建設大格局
晴朗的午后,住在郭家灣自然村的顧建華一手持長柄水勺,一手拎水桶,來到門前的小河,為屋后的菜地澆灌取水。透過水面,河里的水草和游動的小魚清晰可見,不遠處可見浮床等水體凈化設備。
多年前,由于水體污染,這條河流異味撲鼻,成為郭家灣村民的心中之痛。如今,顧建華記憶中那條可以淘米洗菜的小河又回來了。
河的兩岸,27戶村民的住房翻整一新,粉墻黛瓦、院落齊整,在錯落有致的花草樹木裝扮下,儼然一幢幢農民別墅。沿著村里新修的3條柏油馬路,家家戶戶的小汽車可開到家門口。
從里美到外,自己沒掏一分錢。 在菜地里,顧建華細心地給菜地澆水。 菜籽是幾個月前村里送來的,既享受城市的居住環境,又有農村的田園味道。城里有的我們都有,城里沒有的我們也有。 顧建華說。
三分整,七分治。市北村借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廁所革命 、垃圾分類、水環境整治等專項行動,開展外墻美化、周圍綠化、道路硬化、夜間亮化、河道凈化等 五化 工程,與村民共建 白墻黑瓦,清清爽爽 新農村,共享 綠樹碧水、鳥語花香 新生活。
去年,木勺婁自然村改造,市北村團委書記孫燕和同事們奮戰15天,原本破舊的村子煥然一新。一個場景讓孫燕銘記在心:當時,她和村干部在村口澆筑柏油路面,一位老大娘抱著小孫子看著他們,情不自禁地唱起來: 共產黨好,共產黨好 那一瞬間,孫燕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綠樹掩映中,村內一座江南格調的公共衛生間映入眼簾。衛生間內設施講究,地面干凈,并安裝了空氣凈化設備,聞不到一絲異味。只要有人用,保潔員顧鳳珍就打掃一次。空閑時,她偶爾回家照看一下,一個月有3000多元工資。
顧鳳珍說: 現在家家戶戶有衛生間,但一些外來人口的使用量較大,現在來村里參觀游玩的人也很多。 一個舍得投入的小細節,體現出了村莊建設的大格局。
村莊名片
昆山市周市鎮市北村
市北村位于昆山市周市鎮東北部,戶籍人口3000多人,已形成4個新型農民住宅小區,11個自然村,總人口約15000人。2020年村級資產超3.8億元,村可支配收入2406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5.5萬元。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國家級生態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等9個國家級榮譽,以及江蘇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江蘇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等省級、市級及昆山市的500余項榮譽。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