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冶
墻體廣告 明代書商首提“四大奇書”,最近幾十年盛行起來“四大名著”。中國古代小說能稱得上名著的何止這四部?《儒林外史》、《聊齋志異》、《孽海花》……哪個不 算?區別就在這“大”——巨大。四大名著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在小說方面的最高成就,是中國古今各階級人士最熟習、最喜歡的藝術巨著,像四面鏡子,映照出中 國人的某些文化、心理特質。
《紅樓夢》映照出中國人的雅趣。《紅樓夢》把中國人最文雅的表達方式——詩、詞、曲、賦全吸納進來,把中國古典文化的方方面面——建筑、美食、園林、繪畫全應用起來,充溢了普通小說達不到的雅趣。
外國人怎樣看這本書?紅樓夢學會第一任會長吳組緗給一個捷克留學生一對一地講了一年《紅樓夢》。學生學完后問:“吳先生,《紅樓夢》一切的問題我都弄明白了,只要一個問題沒弄明白。大觀園里有那么多的珍寶,賈寶玉和林黛玉為什么不卷包而逃呢?”
為 什么留學生會產生如此新奇乖僻的問題?歸根到底,他們沒有看懂寶黛愛情是怎樣回事,看不懂的關鍵是他們從俗世人的角度來觀照高雅的人生態度。《紅樓夢》中 的愛情雅到了無塵無土,像它的文字一樣美到極致。怪不得紅學家蔣和森說,中國能夠沒有萬里長城,卻不能沒有《紅樓夢》。
《水滸傳》映照出中國人的俠義。義者,宜也。在中國人眼里,行義,就是做應該做的事,這在《水滸傳》的前半部中能夠深入感遭到,特別是魯智深那塊,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扶貧濟危救人救徹。
唐君毅在《中國文化之肉體價值》中說:“俠義之肉體,則由宅心公平,欲抱不平,以顯耿直,而歸平順”,并“伸展人世之委曲,使千里之外,聞風慕悅。”中國人對義舉的贊譽不遺余力,對義士的期盼古今同一。
《西游記》映照出中國人的信仰。《西游記》不尊重佛教,也不尊重道教。兩大宗教在《西游記》中被貶抑,這反映了漢族的傳統國民性里面,沒有固定的信仰。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說,中國人對信仰缺乏敬畏之心,只信能給本身帶來益處的東西。
沙 和尚什么重活都干,什么益處最后才干撈上,但這個誠實人在唐僧眼里根本沒有位置。孫悟空有才能,但是不征服,可西行求法,要靠他消災。不好管怎樣辦?緊箍 咒。豬八戒最舒適,擔子主要是沙和尚挑,打架主要是孫悟空去。唐僧永遠十分諒解豬八戒,他說什么,唐僧普通都信。這么一個好逸惡勞、投機倒把的人,卻很受 上級的喜歡。這闡明大家內心十分羨慕這樣一種生活狀態:不擔任任,利益均沾。
《三國演義》映照出中國人的天下觀。梁山好漢充溢了英雄氣概,而三國 人物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國事情懷”。《三國演義》不太關注日常生活、家庭關系、倫理道德,比方曹操有幾位夫人,家是哪里的,關羽的媳婦兒叫什么,有沒有姐 妹……羅貫中都沒有交代,由于他關懷的是天下大事、社稷蒼生。這個關懷與中華民族的生存開展、與民眾的愛憎褒貶血肉相連。
《大學》八條目,最高就是平天下。《三國演義》表現了中華民族追求國度統一、向往安定安定的天下觀。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不止一次被分開,但是每一次團結,中國人總是以堅忍的毅力去完成新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