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6月,雖已臨近麥收農忙時節,但走進鄆城縣張魯集鎮大譚村,仍能從村居院落隱約聽到戲文之音,聲聲弦樂也不斷從街頭巷尾傳出。每當夜幕降臨之時,村內整潔寬闊的文化廣場上、村支部大院內,一支支秧歌隊、廣場舞隊、曲藝隊接連亮相,吸引了眾多村民前來觀看,一股鄉村文化之風不僅吹出了大潭村村民當代農民的精神風貌,更是將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吹進了每個人的心中。
用現代聲音傳承棗梆“富民”之音
“當時村子里組建棗梆曲藝隊是為了生計。”現年82歲的村民湯紀民回憶道,“那時我年齡還小,僅有幾次跟著大人邊學戲邊‘跑江湖’的經歷,真是太不容易了。”
而現在,通過土地流轉、成立果蔬種植合作社、創建扶貧車間,大潭村村民的生活早已今非昔比,家家戶戶不是做生意發了家,就是立足農村謀得了另一片致富的天地。
雖然村民富裕了、村子基建也越來越完善,但是村民精神層面如何“富裕”成了大潭村黨支部書記湯慶穩的心頭大事。
“沒有文化的發展振興,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湯慶穩深知文化振興的重要性,他結合本村發展歷史,先從幾近失傳的棗梆曲藝下手,編排新曲戲,將文明鄉風潛移默化地灌輸至村民心中。
“聽說要重組棗梆劇團,村里原來的老戲骨一下子全都到齊了。”湯慶穩說道,“昔日小戲姑,如今已徐娘半老;當年的青春小伙,現在也已鬢發斑白。30多年又重拾兒時夢,他們舍掉農活從蔬菜大棚里趕來,從孫兒的繞膝中逃來,從生意的繁忙中跑來,從曠野里走來……”
人員到齊后,湯慶穩和棗梆劇團團長湯慶軍一邊讓大家重拾棗梆劇種的技藝,一邊聯系上級有關部門出新劇本,“劇本內容主要以反映當下農村新風貌、宣傳普法知識為主。”湯慶穩說道,劇本下來后,一眾人又開始投入到緊張的編排演練當中。
截至目前,該劇團以新劇形式,參加演出30余場,在不斷豐富村民精神生活的同時,還起到了宣傳文明鄉村、法律知識的作用。
“廣場舞”也能化解鄰里矛盾
“來,大家辛苦辛苦,再練習一遍,離演出時間沒幾天了,得抓緊。”6月1日中午,在該村文化廣場上,一群身穿靚麗演出服的廣場舞大姐,雙手舞動著彩色絲帶,跟隨音樂旋律,不斷旋轉、舞動著。
“過段時間有個關于‘禁毒’的公益宣傳演出活動,俺們村的廣場舞被選中上臺表演,大家就利用白天的空閑時間聚在一起多練練。”現年52歲的湯愛紅告訴記者道,“俺們村有好幾個廣場舞隊、秧歌隊,經常接到演出的任務,村里每年也舉辦好幾場大型演出活動,像鎮里的消夏晚會,都是在俺們村舉辦的。”
據悉,在發展棗梆劇團的同時,大潭村還成立了多個廣場舞隊、秧歌隊,不僅豐富了村民的業余生活,而且還帶動村風不斷向好。
“自從成立了眾多廣場舞隊、秧歌隊,村里說閑話、打閑牌、喝閑酒的人基本上不見了,鄰里關系也比之前和睦了很多,如果村里有鄉鄰紛爭,在這些姐妹的勸說下,基本上很快就能化解,可比我們這些村干部上門規勸有效多了。”湯慶穩說道。
“看不出來吧,我們這個隊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大家是越跳越年輕了。”現年56歲的王誠民笑著說道,“全隊有23個人,基本上涵蓋了全村的姓氏和親戚關系,都成了親姐妹。”
近期,為慶祝建黨100周年,大潭村還計劃開展一系列文化活動,如提上日程的民俗文化節、武術文化節、歌舞比賽、送戲到敬老院等。
據張魯集鎮宣傳委員李建軍介紹,近年來,該鎮因勢利導,積極倡導鄉村文化生活,在全鎮33個村修了31個文化廣場,先后出資20多萬元為表演隊配備了音響、服裝等裝備,從2016年到現在先后舉辦了多屆曲藝匯演和廣場舞匯演,每次參演人數都在300人以上。“唱戲、跳舞、扭秧歌、練武術等,現在成了老百姓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他說。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