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渡口邊,一棵200余年歷史的古樟樹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因此被稱為“迎解古樟”。
渡口邊的“迎解古樟”
那一年,曾干龍剛滿20歲,“當時的東屯渡只有9條筏子。國民黨撤離時,曾草草搭了一座浮橋,但走后又將其拆除,只留下了幾塊舢板。”曾干龍回憶,從8月2日起,包括他在內的100多名熟悉水性的群眾在地下黨的組織下開始搭橋。浮橋長300米,每人分段“包干”。
搭建浮橋先要把筏子連接起來,上面再鋪上門板。由于材料不足,群眾踴躍捐贈家中的門板,曾干龍家大門一共6扇全搬了出來。8月5日凌晨,當解放軍部隊開始過河時,建橋的小伙子們紛紛跳進河里,分立浮橋兩側,用肩膀做支撐,而為了穩住浮橋不搖晃動,不少老百姓此刻被河水泡得發白......“我們一直在水里泡了好幾個小時,水都快淹到脖子上了,但都想著要堅持、不能動。”70年過去了,這個場景一直深深刻在曾干龍的腦海里。”
當年古樟樹下,解放軍喝下了長沙鄉親挑來的茶水,但沒一人走進居民的房屋,而是靠在岸邊睡著了。今年84歲的王炳華多年來一直居住在渡口附近,解放軍進城時他只有12歲,“媽媽連夜燒水泡茶讓我給解放軍送去。就是在這棵古樟樹下,一名戰士喝了我挑來的茶水后,還送給我一些小米表示感謝。”說到這里,王炳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從頭到尾他們都沒有接受邀請來我家休息,而是在岸邊湊合睡了一夜第二天就走了。”
古樟樹下聽黨史
激情燃燒的歲月雖已遠去,但留下的渡口精神卻在東屯渡的土地上留下深深烙印。
歷史在這里凝聚,水波翻卷著歲月。如今,河暢風清,瀏陽河上飛跨橫臥的大橋層出不窮,橋上車流轆轆,人們策馬奮蹄追趕著不斷升高的目標靶心。渡口遺址建起了解放廣場,四周高樓林立,廣廈榮嶸,黃發垂髫各得其樂。暮色漸濃,當解放廣場亮起萬家燈火時,邱波會同往常一樣例行在河邊巡邏。
邱波曾是一名軍人,退伍后成為芙蓉區東屯渡街道金科社區的一名防汛專干。“別看這瀏陽河風光秀美,但雨水豐沛帶來的防汛任務也格外艱巨。”終年堅持巡河監管和防汛減災讓邱波對轄區內的河道情況了如指掌,“我在河邊長大,它的脾氣我了解得很,雖然現在河里水位不高,但是在汛期,任何時刻都不能放松警惕。”邱波笑著說。
老兵工作室維護社區環境秩序
在金科社區,像邱波這樣登記在冊的退伍軍人共有100余名,每當有防汛抗洪等險情時,大家總是紛紛主動請纓,守護一方百姓平安,社區索性成立了黨建品牌——老兵工作室。洪水來時,他們組成抗洪搶險突擊隊巡查河堤,消除隱患;夜深人靜時,他們在街頭巷里巡邏,維護小區治安;居民家失火,他們提起滅火器沖進火場;孤寡老人生病,他們自發開車送往醫院救治;城市管理、文明創建、消防安全、扶貧幫困……處處有老兵們的身影。
瀏川水闊,古翠情濃。如果說有一層冷色濾鏡將70多年前群眾自發搭浮橋迎接解放軍的畫面定格,那么必將有一層暖色濾鏡來表白如今網紅芙蓉的“熱”。東屯渡口遺址不遠處,長沙首座跨河景觀橋——漢橋與東屯渡大橋平行而臥,重現馬王堆漢琴之古韻,橋上的吊桿似條條“琴弦”攏撥千年回響,作為瀏陽河文旅產業帶上的網紅打卡點,漢橋吸引了大批網友慕名而來,穿越時空感受“青山不墨千年畫,瀏水無弦萬古琴”的繾綣意境。
渡口不遠處的網紅打卡點—漢橋
滾滾江聲走白沙,飄飄旗影卷紅霞。那些跋山涉水迎風扛旗的人消逝在那年夏天的渡口,但他們把信仰的火種撒滿芙蓉大地。近年來,芙蓉區對瀏陽河文旅產業帶謀棋布子,昔時蜿蜒數十里的簡陋堤垸搖身一變,處處瓊樓廣廈,路網交織。瀏陽河婚慶文化園里岸柳煙籠,熙來攘往;東湖濕地公園建設勢如破竹,計日程功;瀏陽河上,連續三屆中華龍舟大賽水花飛濺,鑼鼓喧天……一個以名河為軸、名歌相伴、名人相望、名址駐足、名景留影的集文化、娛樂、商業于一體的世界級文化旅游項目日臻完善,湖湘文化渡過瀏陽河,渡過湘江,渡向五湖四海。
當年鄉親為解放軍搭建浮橋的地方,早已建起了大橋,結束了兩岸群眾擺渡的歷史。渡口的橋,連接著長沙的過往與今朝;瀏陽河畔,一座嶄新的城市正在崛起。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