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南門大街最南端,棒棰營北面廟巷地域,有一片青磚黛瓦的平房,聽老輩人說,那兒是前清康熙朝時首輔張玉書的故居。
張玉書字素存,1642年出生在鎮江南門大街,自幼讀書很刻苦。順治十八年(1661年) 進士,康熙二十年(1861年) 擢內閣大學士,充經筵講官,康熙二十九年任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不久進為首輔。張玉書博學多才,熟諳水利,治河除水患很受朝廷賞識,并三次隨帝征討新疆叛亂,軍功顯著。康熙南巡,他伴駕數次,隨帝游覽了金山等地。奉命修纂各種書籍、經史,尤其是《康熙字典》,他是總負責人。
張玉書為官清廉,不娶姬妾,不畜家產,不置華屋。康熙帝見他家住宅簡樸,賞賜千金給他改建整修,他卻把這錢捐給刑部,以朝廷名義,為各地監獄鋪設地板,以免囚犯睡在泥土地上得病。張玉書一生為官清正,不念私情。
據了解,張玉書的祖籍就在鎮江,東鄉儒里鎮有張氏宗祠敦睦堂,為市級文保單位 儒里古建筑群 的一部分。宗祠里有這樣一則介紹:清朝康熙三十九年,世居鎮江南門大街的首輔張玉書回敦睦堂尋祖歸宗,族長、鄉鄰不敢相認,原因是他身為朝臣隨王伴駕,若犯有事恐怕要有株連滅族之禍。誰知張玉書在祠前長跪了三天三夜,族人為其誠心感動,毅然收留了他。臨行之時張玉書親書了 義門 二字制匾贈送,并奉上石獅一對置于門前。幾百年來一直為鄉人傳為佳話。
民國期間,曾在祠堂內辦起敦睦小學,直至建國后很長時間一直為學校所用,祠房因此能一直保持原貌,但祠內設施基本散失一空,加之一直未進行修繕,到1998年幾乎已成危房。后經鄉親、族人發起民間集資修復,于2012年底開放。現在的宗祠外貌很是氣派,一片明清式徽派建筑群黑瓦磚墻,大門前兩根旗桿直立,旁另有一株銀杏樹也筆直沖天,兩只碩大的鐵制香爐顯示著家廟的肅穆莊嚴。祠前有一泓清水,映著藍天白云。
復修后的張祠,坐北朝南,占地10畝,前后共三進,前進為七間,中后進各為五間。加上連體四廂共27間,大小天井10處,結構嚴謹。門前有廣場一片,并利用尚存的旗桿石立了旗桿。祠堂門樓為磚刻圖案,上有 光前裕后 四個大字。頭進大門內高懸 張氏宗祠 紅底金字匾額,配宮燈一對。二道門置石獅一對,即張玉書所獻。門聯曰 喬遷潤東,源遠流長 。東西各三間為迎賓室。進三道門,上懸清康熙年間首輔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張玉書所書的 義門 匾額,正中有 天地為大,忠孝當先 的屏風。
頭二進間是大天井,還原了石板地面,兩側有廂房。二進前檐照壁墻上仍是完整無損的磚雕石刻。正中刻 垂裕后昆 四字石雕。
二進廳堂正中高懸 敦睦堂 大匾,四周掛 格孝回天 、 純孝回天 歲進士 文魁 兄弟聯縹 望重鄉邦 等10多方匾額。室內是舊式方磚,桌椅布置古樸雅典,廳中梁上宮燈高懸。東屋和西屋則分別為接待室和展覽室。二三進兩側有廂房相連,右廂兩室是供堂,供奉著孔子、張玉書石雕像。左廂房是佛堂,是祭祖時誦經場所。第三進為四合院形式,是祖宗的享堂,正中是漢代名相張子房和本族始祖張和與其子張福的畫像,兩側是近代列祖列宗和張氏烈士的靈牌。堂內正中懸掛匾額 明遷始祖 、 婺源分派 。柱有楹聯,東西兩壁有 孝 、 悌 條幅,令人肅然起敬。
圖片由果泉提供
責任編輯:阿君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