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百姓舞臺上各族群眾手拉手共舞和諧鍋莊,辦事大廳里貼心的服務讓 大小事 不出遠門
6月8日下午,走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河西街道辦事處建設路社區居委會,當記者在樓道里的一幅幅圖片上看到各族群眾在社區親如一家、團結和睦的場景時,仿佛觸摸到了民族團結在這里生根發芽、開葉散花的軌跡。
像家一樣的地方
邊看著圖片,邊往里走,建設路社區的工作人員張蕊引著我們向社區里面走去。有小半個足球場大小的百姓議事廳里分布著好幾個功能區,有文史陳列館、退役軍人服務站、科普宣傳區等,錯落有致。
這部分是我們的文史陳列館,雖然好多東西都是舊物件、舊照片和生活用品,但基本都是社區居民自己的,很有意義。 張蕊說,社區就像是個大家庭,而這些物品就像是一個見證,激勵著我們憶苦思甜,向著高品質生活不斷邁進。
在陳列臺上,一個線簍和搗蒜器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下面寫著這樣一行字: 賀菊幫,1940年生人,這些舊物陪伴老人至今,承載著老一輩的艱辛歷程。
年逾八旬的賀菊幫老人平常就喜歡住在社區的老年日間照料中心里, 這里有攢勁的節目,伙食好,他們照顧得也好,大家都很開心。 賀菊幫老人躺在床位上說,這里是個像家一樣的地方,幸福、甜蜜。
或許是多年來生活變化的感悟,或許是把社區當成了自己的家,賀菊幫老人把自己珍藏的幾個老物件捐給了社區。
地處德令哈市柴達木路南邊的建設路社區,轄區面積0.7平方公里,13名社區服務人員服務著轄區內2812戶、8213人,是一個有蒙古、藏、回、土家族等少數民族群眾居住的社區。
社區只有13名工作人員,要完全服務好8000多名居民是很難做到的。 建設路社區主任林慧珍告訴記者,就拿每月定期的入戶調查來說,以前靠自己要兩個半月,而自從社區創新 黨建+民族團結 工作方式,這些曾經制約社區提升服務水平、效率的 瓶頸 很快便迎刃而解。
說到這里,林慧珍給我們算了一筆賬,現在我們有34家援建單位、80名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員,把他們請進社區,既可以解決居民反映的問題,又有了 專家 專門進行普法宣傳、民族團結宣講等政策的宣講,增加了黨員干部和群眾的交流。
民族團結就像花兒一樣,在社區常開長盛。去年8月份,社區里設立了退役軍人服務站。50歲的退伍老兵馬輝在服務站成立的那天十分激動,就在上月30日社區組織大家重溫軍旅生活,進部隊拉歌,練軍刺操 24名參加活動的老兵倍感振奮。
以前有事才到社區去,現在不一樣,我們有啥需求,社區主動給我們解決! 馬輝說,雖然自己退伍的時間長了,但心里總想著能幫大家做點事情,有了這個平臺,我們感覺有了個歸宿,自己也更有動力了。
近年來,建設路社區通過 在職黨員+共駐共建 模式,成立社區共駐共建黨建協調委員會,做到大事共商、要事共決、難事共辦,整合黨員、民警、物業工作人員、志愿者等,把民族團結工作的網絡延伸到網格內,解決了柴達木廣場居民上廁所難、新世紀16號樓供暖不熱等問題,志愿服務巡邏出動100余人次,服務群眾200余次,每名黨員踐行初心使命,用心用情用力為民辦實事,筑牢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根基。
民族團結進步,讓幸福的家園更加幸福
蘇烽
初次來到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河西街道辦事處的建設路社區還是幾年前的事情,當時看到這里的蒙古、漢、藏、回等各族群眾在社區里排練歌舞時不分你我、其樂融融,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濃郁氛圍撲面而來。
在社區的棋牌室里,老人們在閑暇時間打牌、聊天,相談甚歡;在書畫室里,大家端起筆墨一展風采;在百姓議事廳里,居民聚在一起商量著社區里的大小事 看似平常普通的社區日常,成了增進鄰里友誼,凝聚黨員干部和社區居民關系,推進社區各項工作進步的 紐帶 。
民族團結進步,就像一張無形的網,給生活在這個家園里的各族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你可以看到,社區里原本 老大難 的問題在大家共商共議的過程中迅速拍板,得到解決,以往只靠社區工作人員 單槍匹馬 硬著頭皮上的狀況不復存在
靠著民族團結進步,像人才不足、資金短缺、基礎設施薄弱等曾經阻礙基層社區發展的 石頭 ,在一次次鮮活實踐中輕松化解。靠著民族團結進步,在你來我往的民族交融中,社區文藝活動更加精彩,老人不再擔心養老問題,鄰里矛盾糾紛變少了,大家共聚一堂齊心話幸福的場景變多了。
再次走進這個有著11個少數民族居住的幸福家園時,民族團結進步的向心力吸引了新的成員加入到這個和睦的大家庭,他們有 共駐共建 的在職黨員,有自愿參加的青年志愿隊伍,有發揮余熱的退伍軍人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